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港澳台] 毛內閣的首要之務一有感施政

毛內閣已經就定位,但受選後執政黨及其政府人氣依舊低迷影響,加上與國會關係未知、明年下半年又將提前進入總統大選前哨戰,未來一年,毛內閣能夠伸展的政策空間有限,閣員能夠實現抱負的時間,更是少得可憐。在先天條件不良下,毛內閣要不白走這一遭,必須把內閣的資源、精神,全都集中在創造有感施政上。 什麼是有感施政?有感施政並不是要政府專門推出各種短期討好民意的措施,或是要政府首長一天到晚在外剪綵、出席各種婚喪喜慶場合,而是要官員在觀念與行為上,匡正過去食民俸祿,卻與社會中下層漸行漸遠的缺失。更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在辦公室內,憑著感覺、 過去經驗,創造象牙塔政策。 最好的有感施政,是在政策制定前的意見匯集階段,就先納入民眾、社會與企業的真實需求。這個道理看似簡單,但是,過去政府匯集民意的方法,卻很形式化,以為只要召開多少場的政策公聽會,邀請多少位產官學研或人民團體代表出席,就算完成意見彙集與溝通。殊不知,這類型的公聽會,經常是各方人馬各抒己見,談不上深刻的意見交鋒,更多時候,政策設計者已有定見,只是藉場合找來民間人士背書。遠例不說,單看政府當初為了推動兩岸服貿協議,事前邀了多少產業公會代表開會討論,在立法院也開過不下20場的公聽會, 但是,最後服貿還是被貼上「黑箱作業」標籤,不少弱勢產業還是有疑慮,最後甚至引爆太陽花學運。這當中,政府最要檢討的是,在對外彙集民意的過程中,未把民眾、社會與企業關注的實質意見納入。當民眾表明,比起虛無飄渺的經濟願景,更在意社會公平、薪水不漲、買不起房時,政府此刻應是停下腳步、低下身來記錄民眾需求,而不是為了遂行執政意志,硬塞給民眾無法感同身受的政策,或是做恐怖訴求,若不如此、即會如何云云。 再者,政府召開會議的形式,也應重視網路與新科技應用,例如透過大數據(big data)來精準「算出」民眾關切議題與取向,或是參考近年在海外已流行一段時間的去中心化會議討論模式,如「世界咖啡館」(The World Cafe)、「開放空間會議」(Open Space Technology)等。這些新型態的會議過程,更能擺脫傳統會議單向傳播的限制,藉由互動與深度討論,形成可納入決策的創意好點子。 此外,政務官不妨多透過舉辦「市民大會」(town-hall meeting),拉近與民眾距離。市政大會,一般是指非正式的市民或鎮民大會,在美國的實踐經驗裡,市民或鎮民每隔一段時間,可聚集在市政廳或地方政府大禮堂,垂詢政府官員相關施政。不少人認為,美國總統歐巴馬是使用市民大會溝通技巧的箇中翹楚,為他創造不少親和力。 在江內閣時代,已起頭做了不少有助台灣社會中長期發展的政策措施,例如鼓勵社會企業發展、協助青年創新創業、推動十年期虛擬世界法規調適、為台灣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做準備、讓科技預算更有效運用等。這些政策,短期內或許難以立竿見影,但卻能為台灣經濟與社會「打底」。政府在轉換心態與對外溝通方式後,也應虛心受教,繼續廣納民間創意與建言。 新任行政院長毛治國上任第一天,就對所有閣員說,不應過早認定已經了解人民的想法,今後包括他自己在內,都必須學習「換位」或「換腦」思考,而他自己也願意以謙卑態度,嘗試了解網路新世代。毛揆此說,抓住了過去幾任閣揆未能低下身來聆聽社會底層心聲的弊病,作為馬政府任內最後一任閣揆,期勉他繼續讓內閣脫去精英的傲慢、政府的僚氣,真正「入世」福國利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