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張銳輝﹕為什麼害怕通識科裏的「社會政治議題」?

張銳輝﹕為什麼害怕通識科裏的「社會政治議題」?7 `! B( ^* @0 g" E! _( l( ~
tvb now,tvbnow,bttvb/ D1 N6 ~9 t4 b" u
, M% s5 A0 i4 d  t' O
早前陳岡校長撰文探討通識科是否「偏重政治」,到今天催淚彈鎮壓示威群眾、中學生罷課表態、及至全民參與及爭論佔領運動,充分反映作為香港公民的年輕人,早已高度參與了社會政治事務,因此,通識課程及考評如何面對這些議題,是不能迴避的問題,也就此與陳校長討論。公仔箱論壇2 ]' p3 B5 S7 b1 f$ Q3 H: A( Z4 l
1 q0 i; }  s$ u. Q
陳校長在文章中論及通識科的試卷「偏重政治題」的現象,其實是將以政治參與、法制政制等事件(例如政制遊行、集會檢控數字、立法會的組成等等)作為議題或資料的考卷題目,過分簡化地視為只涉及課程中「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主題的範疇,從而得出了「偏重」的結論。只要大家細閱陳校長指出的題目,就可看到這些題 目並不只限考生運用「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主題所學作答。例如2014年卷一第1題佔分數最多的第c部分,其實是問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透過示威遊行 表達訴求有助提高香港人的生活素質。」這個看法?作答時學生既可運用「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的知識概念與分析,但同樣需要應用生活素質、身分認同、及至朋輩親子關係,甚至是中港矛盾的概念與分析去作答。同樣地,2013年卷一第2題,試題資料都取材自立法會的議席組成、拉布等議會事件上,但當再看題目時, 同樣佔分數最多的第c部分,問及拉布有否損害香港市民的利益,考生同樣可以運用單元二內其他主題如生活素質、身分認同及至單元一的人際關係等的概念去作 答。因此,當我們分析試卷時,應以答題時要求學生運用的概念與知識,去衡量試卷內容是否反映課程的比例,這就不會出現陳校長文中所述的「偏重政治題」的誤解,因為考卷中每一條問題,都要求學生對不同單元不同主題的知識與概念有所認識加以運用。
6 J' p( Q7 I6 R0 A" z$ O, f
0 _8 V: J3 o2 [# \1 G$ X7 X# Y% O4 E公仔箱論壇至於陳校長文中提及通識教師未有公開表達「偏重」 問題,是為怕失去考評局的崗位。本人認為這個說法是對通識老師教學專業的嚴重質疑,但卻是不符事實的質疑。從新高中課程推行至今,我們見到通識老師一直都是專業而敢言,將學生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做了許多可能已破壞了與政府當局「和諧關係」的行動!例如:為讓學生獲得更充足的教學資源,通識老師不惜以簽名運 動、請願等社會行動向教育局爭取專科津貼;為減輕教師行政負擔增加教學空間,而要求考評局簡化校本評核的呈分及至評核安排;為讓公眾更了解通識科的課程理念及教學方法,不同的通識老師撰文與誤解通識科的建制派人士辯論與筆戰。以上的種種事實反映,如果考評內容與課程要求確實出現嚴重的偏差,相信身處教學前 線的通識老師們,必定會如面對前述事件時一般,勇於站出來據理力爭,而非因戀棧考評局的崗位而禁聲。tvb now,tvbnow,bttvb& Z8 J6 C$ o% m+ K, m% M

' k# K1 s& L+ _! X, C7 q5.39.217.76可以避談政治議題嗎?
5 @) \( M# y" E/ u9 i" j5.39.217.76
9 a' M* R/ l  o, B1 i( y" ^
回看今天,我們的大學生,已站上了推動香港民主化的最前線,裝備學生跨進大學校園的高中課程,可以避談政治議題嗎?正如高中通識教育科的課程指引所述,通識教育科的「課程宗旨特別重視培養學生:具備廣闊的知識基礎,理解當今影響個人、社會、國家或全球日常生活的問題……」(高中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第2 頁);因此,當今日香港每天新聞頭條佔最大比例都是政改爭議特首施政等等,於是,將這些事件成為教學甚至考評的議題,不過是將「當今影響個人、社會、國家或全球日常生活的問題」帶進課堂吧。
) N6 g! E+ {/ E- j3 s7 G1 Q
+ N& R; f. ~/ H  j+ J公仔箱論壇
公仔箱論壇  f, @* W; e1 J8 a. v
作者是中學通識科教師
3 K7 y. Q  d- [+ E* d$ ^tvb now,tvbnow,bttvb
7 `) O6 U+ X+ @+ i2 G0 w! ?/ P1 w. {公仔箱論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