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港澳台] 呂大樂:能有這位朋友是我的幸運

我是在成立「匯點」前後,才認識「曾基」的。在這之前,我只是他的讀者(他在1976年結集出版的《香港與中國之間》,啟發了當時很多有志於參與社會運動、文化批判的青年學生,這一點下面再談)、演講台下的聽眾,雖然若可引用社會網絡的理論來分析我們之間的連繫的話,彼此有一些共同的朋友,理應相距不遠(分隔可能只得一至兩度),但現實是當時對我來說,他就是那個「曾基」。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k, s6 l4 _7 ~& P: A, I$ N0 O6 S

- R# X2 n/ l$ Y% w* D' ^tvb now,tvbnow,bttvb最早接觸「曾基」是透過閱讀他的文章。他的文章可分為幾類。一是大塊頭、有註腳和參考書目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由色情文化到中共的集權式統治,他都能夠點出問題的社會、經濟基礎。那些文章的一大特色,是以理論介入現實,為社會運動提供一個理論基礎。前面提到《香港與中國之間》一書,就是這樣的一本文集。當年不少活躍分子不單止細讀他所提出的分析,而且還會以他所引用的書籍、論文,作為日後自學的入門書單。當年新左、西方馬克思主義、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在青年運動的圈子裏發揮重大的影響力,多少是因為「曾基」的引介和應用。
& l: ^5 f* R  A+ B, t. ]3 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一貫的對準社會矛盾第二類是一些小文章,短小精悍,一針見血。「曾基」用過不少筆名,其中之一是素奇。素奇會寫長篇大論的理論文章,但在早期的《號外》,也會寫一些辯論性的短文。記得他寫過幾篇談辯證法的,三言兩語便寫好一個大題目。第三類是創作式的文章,例如以「中環人」的姿態出現,嘻笑怒罵,大玩文化批判也。在以上三類以外,他還好像寫過有關青少年的深入報道,以另一種形式來揭示社會問題。
) B4 ^9 i. I  k# {公仔箱論壇「曾基」就是這樣的一個多面手,但無論是寫哪一類題材,以哪一種風格來寫文章,他都是一貫的對準社會矛盾,切入社會議題。很多人會看他為一位理論家(大概是因為他早在學生時代寫文章便插入註腳、書目,而且對各種思潮都有一番見解),可是卻很少留意到,無論「曾基」寫的是社會主義經濟(尤其是對毛時代的批判),又或者新資本主義底下的社會、文化現象(從新興的社會階級到消費主義抬頭),他都是針對題目、現象,嘗試進行分析、批評。他運用理論,同時也對一些思潮、理論家有深入的認識(例如很早便以專文系統地介紹佛洛姆的心理社會批判),不過多年以來我未有見過他會為了理論而理論,而忽略了切入社會議題和跟讀者對話的重要性──批判是為了改變現狀。5.39.217.764 y/ d8 M2 i$ G6 a' I
所以,至今我仍覺得很多人都未有充份理解「曾基」和他的一班老友出版《文化新潮》的意義。其實如果該雜誌不是在形式上令很多讀者覺得頗不習慣(但編輯們卻可能很想產生這種非慣常化的效果),難以有耐性慢慢咀嚼的話,它便不會太快定型為抽象和理論化,而忽略了當中一些有趣的實驗。不過,無論如何,當時一批年輕的文化人──而「曾基」是當中重要的思想領袖──提出了文化批判的想法和文化策略,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於本地文化圈子熱鬧過好一陣子。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X4 _9 `+ k/ i. c4 I
我開始會在一些會議中接觸到「曾基」,是香港前途問題剛出現的八十年代初期。那時候在親中陣營以外而會提出認為香港是中國一部分的意見者,統統成為被批評的對象。某份本地英文報章甚至暗示那些人可能當過紅衛兵(後來該報刊出了一段簡短的聲明,表示所言並不準確),以打擊那批作者的形象。不過,也因為受到這樣的外來衝擊,那批人反而變得團結。這跟當中好些人後來將原本只是一個沙龍式的論壇組織「匯點」,改組為論政團體有很大關係。而我是在八十年代初期那個香港前途充滿不確性的環境裏,開始跟「曾基」有較多的接觸。在我眼中,「曾基」不是政治人的類型,他更多是出主意,在意識形態上做工夫。在寫政綱、評社會政策時,他可以很具體,一點也不抽象空泛;對於細節,絕不馬虎。只是香港政治偏重選舉工程,又或者是議事堂上的表演,而輕視政策分析、研究,以致減少了「曾基」在這方面的發揮。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S" s# R) U/ l1 h0 A: P
 總有新見解坦白說,如果從來沒有機會近距離跟他接觸的話,很容易會以為「曾基」這個人很「寸」──他不是「沙塵」,更不是兇惡,而是「寸」。曾澍基能言善辯、思想敏銳,隨便給他一個題目,不但會講得頭頭是道,而且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會提出一些新的見解,令人恍然有所領悟。而更重要的是,在演講台上進行辯論的時候,他絕不會跟對手客氣;在他面前提出一些垃圾級的所謂分析,你將會「死」得很慘,給他盡情奚落。在辯論的過程之中,他不會怎樣手下留情。# X) h, s' ?5 w5 B6 K7 b
我相信這多少與他的哲學訓練有點關係。在他面前,你總不能含糊其辭,或隨便的將個人感受當作分析。他不會要求你完全同意他的想法,但你也不可以講些似是而非的說話,以一些虛詞來掩飾在道理上的弱點。而他這個人可能太懂辯證法,總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觀點給你提出問題,一直辯論下去。話題談之不盡,每次分手之前,不忘下次再約。
& L, X; u* U' F0 ]! M跟他飲酒聊天,樂趣無窮,大家邊飲邊聊,毫無拘束。而「曾基」很有幽默感(這一點從他的表面可能看不出來),三句五句說話之後,會有一個「笑位」。
  z+ y6 D- ?$ C2 I公仔箱論壇記得好幾年前跟他講過,我一直保存自己在1976年所買的《香港與中國之間》,事隔多年再翻一次,仍記得當時腦袋所經歷的震盪。「曾基」照例冷冷的回敬一句:那只證明當年大學裏的講師如何脫離社會而已。5.39.217.767 r  M* E' D5 t. u
能有「曾基」這位朋友,是我的幸運。7 L% l* q# L6 _  k6 n
 ■世紀.延伸閱讀
3 d' E- S+ t0 o, p$ L‧曾澍基學生時代的結集tvb now,tvbnow,bttvb& E0 F: L5 x9 ]) P5 |
書名:香港與中國之間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x9 F  o! |; `& s4 I/ Q+ x
作者:曾澍基公仔箱論壇" [( b3 P5 \  I* U' y7 t
出版:一山書屋出版社/1976tvb now,tvbnow,bttvb$ o# Q6 q& h0 P( O& I" z
簡介:結集了他在不同學生刊物上發表過的文集,曾經是七八十年代大專界中受到廣泛注意的一本社會科學、香港與中國社會分析、批判思潮的書籍。(呂大樂:《讀書好》,2014.07). f( _8 `# f/ j
tvb now,tvbnow,bttvb2 ]; ^" D6 V% a8 \; c2 e
 ‧關於《文化新潮》
: g1 ]( E: B$ b) S; T+ ~tvb now,tvbnow,bttvb《文化新潮》不為讀者定位,卻為作者定性,自稱是「新文化人」的雜誌,口號是「害怕也沒用,新文化人來了」。《文化新潮》不是光喊喊口號,多年後仍有叔父輩級的文化人提起,仍咬牙切齒,破口大罵。(趙來發:〈香港沒有新左派〉,《新京報》2008.10.31)
( l$ ^2 n  ^: i! Y1 p7 H‧曾澍基在《文化新潮》用過的筆名: 韓亦倫、程私記等。
/ F% k7 p7 J! n; ytvb now,tvbnow,bttvb詳可參考1978-1979年於《文化新潮》年表:1970splus50.com/NS_lists.html5.39.217.76# a9 m; }; j/ e( a9 W, d+ J
■《文化新潮》網上沉鈎 http://www.sensibility1978.com
0 |; D* W2 i/ q7 G$ f/ s( j5 ]6 p* J! x作者簡介﹕畢業於香港大學及牛津大學,曾任教於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現為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香港研究講座教授。著有《普及文化在香港》、《四代香港人》等,近著《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