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4-3-16 06:31 AM 編輯 tvb now,tvbnow,bttvb2 J2 c. S. B$ B7 E5 Y K5 D- s
0 h( |- [/ R5 `" B3 [: {! t; J# `
陳智傑: 別讓電訊政策扼殺香港競爭力' k$ Z& i0 n5 x+ u2 j* G' t
7 Z- ?8 c( { @$ xtvb now,tvbnow,bttvb" g5 {2 H5 C) G! U8 r4 p8 z
香港電視「開台」再受挫,「魔童」與通訊局隔空互罵,陰謀論亦滿天飛:「一男子」是否又「出招」,是否有「金手指」向通訊局及部分立法會議員施壓等故事,一時真假難辨。# H8 X$ R. f2 M+ [- x6 W
q P$ ^5 t D# S' z
姑勿論是誰「發功」,最終的「武器」——更貼切一點,是英文中的「smoking gun」——必然是規管廣播及電訊業界的政策法規。這回阻礙港視「開台」的主因,亦是《廣播條例》是否適用於港視的業務。大家聽到的爭論,諸如CMMB、DTMB、DVB、「5000個處所」、是否「入屋」等,都是圍繞着這主題。港視事件對香港社會的意義,並不止於各種「陰謀論」的真偽,而是香港現行的電訊(及廣播)政策,是否正扼殺這個社會的創意及競爭力。
. O' z% S" F. x9 v8 Y# y) K/ u6 D3 t
香港的電訊政策,主要體現於《廣播條例》(針對大氣電波廣播)及《電訊條例》(針對人際間使用電訊信號通訊)。這些政策法規有兩項前提:一、大氣電波是珍貴的公共資源,所以要對其使用嚴加規管;二、「廣播」(向群眾傳遞信息)和「人際傳播」是截然不同的範疇,故此有兩套不同的法規。% b( m) E" ], q: \5 v: n) ?+ D: a
* \+ t3 ]3 o) I8 s$ P7 a" B
tvb now,tvbnow,bttvb* J- T+ q: M0 b5 D
「廣播」vs.「人際傳播」 ^" o/ X% |7 I$ j2 O
5.39.217.768 O8 v/ T, K8 ~: D. r
故此,法例要求電子傳媒必須「領牌」,接受《廣播條例》的監管,才能享用大氣電波作出廣播。而被歸類為「人際傳播」的政策事宜——包括流動媒體、互聯網等新科技,則主要以《電訊條例》監管,並假設其社會影響力不足以媲美能作出「廣播」的電子傳媒,故不受《廣播條例》約束。+ u, s1 ?6 {2 D: p
. T5 V2 |: ~4 |" P0 g" c" \' B然而,傳播科技一日千里,上述的「前提」及「假設」亦變得不合時宜,甚至光怪陸離。前輩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李立峯教授在其「面書」上,就「可供由超過5000個指明處所組成的觀眾接收」的推論,值得大家參考:5.39.217.760 I% V: |2 J; z, H
: a1 x# [6 h7 p' w如果有5000人分別在自己家中用手機觀看同一個電視節目,他們是否也構成了「由5000個指明處所組成的觀眾」?若是,則所有流動電視服務,由於必須覆蓋50%的香港市民,所以亦必須申請免費或收費電視服務牌照……政府在之前為什麼未曾對中移動提出同樣要求,亦成為大問題。若否,則政府實際上是在說,5000人各自在家中用手機收看就可以,5000人各自在家中用電視機收看就不可以……但「用手機睇就得,用電視機睇就唔得」這一點,在法律上沒有基礎……(內容經筆者節錄)
5 J4 W' Y, W% ^5.39.217.765.39.217.76* e; ^# {( Q3 y! Q: e
踏上「地雷」流了「第一滴血」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 Z+ j: `8 z% k
公仔箱論壇: \ N" ]9 @, ^; L
正如李立峯所言,在新媒體的環境下,「人際傳播」已經能做到「廣播」的社會效果。而互聯網的力量,也早就不亞於大氣電波。當被《電訊條例》監管的機構,透過傳播科技而做到受《廣播條例》規管的機構所做的事,政策及法規爭議便由此起。香港的電訊政策法規早便追不上時代發展,以至自相矛盾的「政策地雷」愈來愈多。與其指王維基「犯法」,倒不如說他踏上這些「地雷」而流了「第一滴血」。
1 i! x4 d5 A2 A1 ^- ?) ]4 ftvb now,tvbnow,bttvb
, d' S; V+ Y6 _0 O0 R政府應盡快就上文的電訊政策法規一併檢討,並重點處理以下課題:0 T- M- @+ d/ m [8 u6 z
, G6 P$ {5 _& U" j1 V
* N1 [1 q$ W+ j% K' h+ V9 X' W: p
一、隨着「廣播」與「人際傳播」的分別日漸模糊,《廣播條例》中對要求傳播機構持牌「廣播」的門檻(諸如5000個指明處所組成的觀眾),是否不切實際?《廣播條例》及《電訊條例》有哪些規範已跟新媒體的傳播環境脫節?
7 \4 s# f- _8 _0 m d* H) N7 ]9 x9 Htvb now,tvbnow,bttvb+ X9 }! F2 Z: C9 ~
! P9 u! h4 k+ U公仔箱論壇二、如何讓香港的電訊政策法規做到鼓勵創新、提高社會競爭力?港視爭議其中一個荒謬之處,是官府千方百計都要港視轉用通訊制式,以縮窄其電視信號的接收範圍。環顧全球,電訊政策均應力使業界的傳播技術「進步」(傳播得更快、更廣、更多元),而非制約其傳播空間。通訊局這次為了維護《廣播條例》的合理性,作出了可能商榷於社會長遠利益的執法行為。
8 O8 M4 _5 B; C/ C5 D I5.39.217.76
# I8 `9 d5 l" q0 M% Q6 M3 J- m
1 G5 d+ l# O! B$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三、如何處理在《廣播條例》及《電訊條例》下一眾持牌機構所面對的政策風險。隨着互聯網及通訊科技日新月異,向大眾提供資訊的渠道日多,電訊機構「疑似廣播」的情况只會有增無減。如何平衡電訊機構及廣播機構因政策變動而出現的紛爭,實是最為棘手之處。9 U( ~7 C* s/ K0 r1 a0 t
- T, l N1 j2 D$ ]7 F
! ?4 @( m5 y8 n2 A5.39.217.76港視撞破了香港電訊政策法規的落後與荒謬,並承擔了讓人感到意外的政策風險。政府及社會有必要亡羊補牢,避免香港的電訊政策法規,成了扼殺創意及傳播科技發展的武器。
1 W8 e- C: R" U8 A$ y9 |tvb now,tvbnow,bttvb0 I& b) W/ g6 J2 P. a7 L
. i8 F! c# S9 p" l4 f/ G3 h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5.39.217.763 y8 \2 |, y# r% X
# J7 H1 t- f. c$ `2 f5.39.217.76852郵報即時關注│無綫亞視涉無牌流動電視廣播 高登巴打促通訊辦一視同仁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5 F0 |/ {; F; l, Z3 h
公仔箱論壇+ W, J* F3 [7 T7 c6 T! }
香港電視日前遭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公開表示,所持流動電視牌照依法不能「入屋」超過5000個處所的事件,已呈火燒連環船之勢。當今早通訊辦總監利敏貞表明,寧願「被指僵化和官僚,都不想有法不依」之時,高登討論區近日已有網民發起一人一信,要求通訊辦同樣嚴正處理,無綫電視及亞洲電視自08年起,已涉嫌違法無牌進行流動電視廣播事件。
2 v) C; d4 D5 N% W$ I7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f. _1 H+ y0 e) \) P4 x* a
事緣無綫新聞日前報道,港視欲採用的DTMB制式在流動裝置上的接收不太穩定,片段中記者就以無綫自己的互動新聞台為例,證明在街上邊走邊看時訊號會較差。換言之,無綫就是變相證明了其頻道可於流動裝置上收看。
/ k2 @7 C" ^3 ]公仔箱論壇. `! e3 `1 X( h$ [" u
高登討論區昨晚就有網民發出帖子(圖),內有一封模擬發給通訊辦的投訴信件。信中指出,無綫與亞視2008年推出數碼地面廣播時,所採用的是DTMB制式,而有關制式卻同樣可供使用手機等流動裝置的人士容易及清晰接收,但無綫與亞視至今均未有流動電視牌照,亦未曾有足夠措施阻止全港流動裝置接收。
5 b+ C3 ?, U, X& t' ?tvb now,tvbnow,bttvb
+ P8 e- e9 O4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投訴信表明,若依通訊辦處理港視今次事件的準則,亦應統一要求無綫及亞視,即時停用現行DTMB,並改用其他流動裝置不能接收的制式;同時往後亦要針對兩台連年涉嫌如此非法流動廣播,予以追究。tvb now,tvbnow,bttvb* q) y5 X" E/ \5 Q# {$ x. r4 @' M
' ?" ?+ B! x# a5 ^% r! Z- K9 x( h. c高登此帖一出,至今未足24小時,已獲近450人瀏覽;部分網民更呼籲一人一信,要求通訊辦嚴查無綫亞視今次事件,尤其在利敏貞今早措詞強硬,還擊港視主席王維基之後。
2 R/ ]0 s. ?" Q, E2 O4 G0 o5.39.217.76
& f" ^: |$ M$ F" @* P,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