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利政策爭議看港府理財手法5.39.217.767 n( G' |$ R( L6 [' v
. l* ^& G# M" T6 M% j$ {
4 {( L2 n- _1 U) l& v8 j5 K6 ktvb now,tvbnow,bttvb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發表大惠基層的《施政報告》,引起部分中產人士不滿,同時帶起「錢從何來」的議論。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下月發表預算案,不但面對更大的中產要短期「分餅仔」壓力,更要處理港府理財思維轉變和人口老化產生的長期財政挑戰。
; v5 B) I$ H" i( N5.39.217.76
! h3 m) E2 n _' J$ r, K5.39.217.76香港《施政報告》提出的新措施,預計會增加每年恆常開支逾百億元,加上原有開支跟隨通脹等因素增長,預計新財政年度,恆常開支會增加二百億元,勢必縮減一次性紓困措施的規模。香港財政司司長的「派糖」空間,只限於如何平衡中產和基層利益,以及在縮減過程中「循序漸進」,避免急煞車的震盪。5.39.217.76- B. K; S, L- Y4 T3 e
1 l6 S7 T+ d7 W7 K公仔箱論壇有官員形容香港《施政報告》標示港府的理財思維範式轉移。傳統的經濟發展和財富再分配觀念,是基於「小政府」的原則,庫房收入在保障了一個足以安心的儲備水平後,多餘的錢寧願透過退稅和減稅來還富及藏富於民。tvb now,tvbnow,bttvb% R" f0 B" l% C; H
公仔箱論壇$ ^; O. ?$ O" A. u* T; `1 j$ ~
這個做法的背後理念,是民間創富效率比政府優勝,當社會財富增長帶動政府收入增加,公帑主要花在基建等方面營造方便營商的環境,以及應付基本的福利需求。在基本社會保障之外,協助窮人脫貧,主要靠教育培訓投資和財富滴漏效應,透過富裕階層消費來增加基層就業和收入,帶動全民財富提升。
) b# P, ~! Q/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3 [; y& ]9 K% E( R% c* L: t不過,近年社會發展顯示,滴漏效應雖然有助增加就業機會,但在提高基層收入方面作用有限。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大量低收入家庭長期在貧窮線下,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施政報告》標誌港府將承擔更有力的財富再分配角色,增加照顧基層的長期承擔。
2 N( x6 ~1 ~3 f& T/ A6 u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64 j1 F& ?/ p, e$ t: d7 X
過去幾年港府的龐大盈餘,為港府朝這方向大展拳腳提供了財政基礎。梁振英形容今次香港《施政報告》「大手筆」,其實在部分官員眼中,只達港府財政應付能力的下限。公仔箱論壇+ e/ L% K- i9 V) g
5.39.217.76 s4 E7 n3 O7 t6 W
根據稅務學會估計,回歸至今,港府收入佔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十八點六,支出僅佔百分之十七點四,得以累積豐厚的盈餘,現時香港財政儲備足以應付港府二十一個月的開支,遠高於十二個月開支的「安全線」。曾俊華在網誌中表明,會在任期內繼續致力做到「年年有餘」。tvb now,tvbnow,bttvb, u% q( [1 g- _5 l( |
; R G% |( D+ u( wtvb now,tvbnow,bttvb港府財政似乎中短線不虞匱乏,但是,長線而言,庫房面對福利開支不斷增加,收入則受到人口老化影響。香港財政司司長希望積多一點儲備,不止為了應付萬一經濟逆轉的衝擊,還要為「在可見的將來」入不敷支積穀防饑,盡量推遲用光儲備和需要舉債的日子。4 d. z5 s( M) ]3 R# Z; @
5.39.217.76' h5 [! p( m% M9 s
港府既要照顧眼前的需要,又要應付日後的危機。如何才算做好審慎理財,落實起來言人人殊。一些「應使則使」的措施,被質疑會否「大花筒」。一些地方「應省則省」,又會被批評為「守財奴」。當局可設法釐訂一個比較客觀的指標,例如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合理比例,務求有規可循地守好財政紀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