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合一大選逐漸加溫,台灣社會對選舉一直都有高度的敏感性,選戰策略也多圍繞在政治議題。但無論選戰多麼激烈,公民意識抬頭,選舉逐漸突破傳統框架,朝向「非典型」策略模式,這種趨勢與社會發展趨勢息息相關。 柯文哲光是要不要參選、要不要加入民進黨的新聞累積的民調支持度,蓄積的能量遠超過長期經營的傳統政治人物。 連勝文,有人批評其為權貴子弟,但許多人就是喜歡他那種有點憨厚、率直樣子,加上受過槍傷,這些非政治性形象塑造,也累積出高人氣,傳統的藍營政治人物無人能與之匹敵。 柯文哲、連勝文都有一個「群而不黨」特性,對傳統的政治行為充滿批判,有個人主見,形象上不願受到政治牽絆,在專業領域上各有優良的表現,都是非傳統型社會人物,但在多元社會發展洪流中,逐漸走上政治之路,扮演青澀政治人物的角色,成為媒體追逐焦點。 從社會發展背景呼應柯、連兩人專業背景,他們自然會顛覆傳統政治思維,「能不能」選台北市長似已從台北市的都市條件看出答案;「要不要」選台北市長從個人舉止也有明顯的表態;「可不可」選台北市長,要看政治包容度和民進黨、國民黨體察社會趨勢的能力。 黨內提名固然是政黨選才機制,但搭配台北市的社會發展趨勢,似乎有些抱殘守缺之感。 台北市擁有最佳後現代化選舉的實驗場域,卻讓政黨以傳統的方式決定誰才是「最佳參選人」,這也是民主政治與社會發展矛盾之處。同樣能夠選拔管理市政的CEO,「非典型」選舉只要台北市選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 T! M1 y, w, [6 s5 G
; {2 i; W( Z M% _. H& Mtvb now,tvbnow,bttvb
; F) ?1 @/ S& n) e4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7 \, l* B; P9 A1 x+ \2 x2 [+ u)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