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廿三日公布東海防空識別區範圍,與日本主張之防空識別區重疊甚多,而與韓國與台灣方面也有少部分重疊。對此,日方表達高度不滿;美國也表示關切,甚至美方從關島起飛的B52飛越此一空域,最引起注目。可說中方此一行為,為東海區域關係投下相當變數。 乍看之下,結合之前中日外交行為來看,卻不無矛盾之處。自二○一二年九月大規模抗議日本國有化遊行之後,中日政經關係達到冰點。一年僵持後,今年九月下旬,中國大陸經濟企業團體訪問日本,而十一月中旬,日本經濟代表團剛剛訪中結束;在地方層次與日本相關之博覽會、商會活動,也漸漸復甦。一般認為,中日關係漸有緩和趨勢,走向「政冷經涼」。為什麼中國大陸突在東海問題上對日施壓? 此一矛盾,從中國大陸前期對印度的邊界問題處理方式,或者可以找到觀察其邊界戰略之處。今年四月解放軍在藏南邊界地區突發推進對峙,到五月初各自回到原處;隨後,五月十九日李克強進行印度訪問。易言之,對於中共而言,力量展示與緩和談判,可以是並行的,毋寧說,實力展示正是為了之後談判做鋪墊,也以兩手策略維持「關係平衡」。 另一個理由是政治文化的解釋方法,對民族主義式的歷史記憶而言,歷史上中國與外國交往,長期有著「砲艦外交」的陰影,意味著前述「有硬實力才能進行外交」外,也有著「外交條約是追認實力」的印象。在這樣的前提下,領土界約往往是實力較量或對峙現狀之確認結果,而非創造式的國際秩序,讓行為者有所遵循。 基於這兩個理由,就能解釋大陸從去年以降對釣島周邊的種種動作,從海監船巡航、軍艦擦邊通過、海監飛機巡航、定期化出現警察行動、無人機飛行到現在的航空識別區。中國大陸一步步增加此區域的「權力密度」,日本擺出抵抗姿態的同時,逐漸雙方的「權力」就會呈現動態穩定,自然而然就會「擠壓」出勢力界線;另一方面,作為前提,中日關係必須持續存在。這樣的擠壓相當危險,衝突的可能性並非沒有;更需深思的是各方對磨擦的認識與定位。
3 m( @# `$ \1 b( y& b& x
" X9 k% O0 R* ~+ {' p2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公仔箱論壇0 \: O; |, k8 W' P2 y
- S' \+ [+ [. G4 }$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