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3-11-20 07:18 AM 編輯
" s) Q# G0 c9 r& y4 F. j( y公仔箱論壇
k) D; V! D4 x李先知: 金發局改遊戲規則 金管局證監角色削弱5.39.217.76$ a2 A" e ^" ]
' m' o& \3 ?0 g!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6 V9 q. a( {3 {2 G5 G. a
特首梁振英在競選政綱中承諾設立的金融發展局,去年剛誕生時便經歷了一場身分危機,被質疑到底是官方抑民間機構、有沒有實質權力、是否需要向議會問責等。金發局前天一口氣發表6份報告,其中單是鞏固人民幣離岸中心一份報告就提了21項具體建議,金發局主席查史美倫指這些報告全部由金融業界委員撰寫,並非由官員起草,最終有多少項獲接納及執行,取決於特區政府。政壇中人指出,金發局這種「打開口牌」的做法,改變了舊日的遊戲規則,無形中削弱了金管局、證監會等機構的角色。5.39.217.764 Y. I! T: ~* ^
5.39.217.76$ R5 h7 Q u) K1 Y: g" n& F
政壇中人指出,由曾蔭權領導的上一屆政府非常看重金融,認為是香港最具發展潛力的行業,可以「單天保至尊」,曾蔭權在2007年正式取得5年特首任期後,立即召集財政司長辦公室、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金融管理局及證監會、港交所等相關機構要員,為推動金融中心發展出謀獻策,當時已鎖定拓展人民幣離岸業務為戰略目標,訂出了在人民幣股票、期貨、債券、換匯、銀行貸款、企業直接投資、機構投資者投資等多個領域,向中央爭取優惠政策或先行先試的政策。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事涉貨幣兌換,金管局的角色很重,加上金管局編制較完整,有較多研究人員,很自然承擔了為政府提供政策研究支援的職能,至於涉及證券和期貨業務的建議,則交由證監會協助研究和細化,因此,金管局和證監會雖然是金融業界的監管機構,實際上也同時是推動金融業發展的研究及游說機構,輔助特首及財金高官北上向北京爭取人民幣業務。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G1 C/ ]/ s7 t! H) y
8 [/ I8 Q* s g" M
政壇人士指出,舊日沿用的模式除了較倚重監管機構提供智囊服務,最大的特點是高度保密,特區政府不會對外透露正在向中央爭取什麼東西,也不會公開談論爭取的進度或碰到的困難,如果需要諮詢業界意見,也只會私下進行,傳媒從業界聽到消息,才發一些猜測性報道,直到中央對有關建議開綠燈,才擇日由猛人宣布,例如時任副總理李克強2011年8月訪問香港時,便宣布了一連串香港可開辦的人民幣業務,這些就是2007年以來特區政府與中央密密斟的成果。$ p( q q0 Q+ ?7 {7 N1 p9 M# ~) A
5.39.217.76! ]* R- t6 [( ]
金發局如今的做法,是在特區政府向中央展開游說工作前,以公開報告方式,發表詳盡的政策建議,金融業界人士可以公開討論這些建議,公眾也可以隨時加入討論,特區政府官員帶這些建議上京,與相關部委討論。換言之,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的政策商討,將會與香港業界及民間的商討同步進行。有金發局委員承認,這種「打開口牌」的做法未必人人喜歡,可能有官員會覺得有壓力,或者面子上不好過,但公開建議的好處是讓全世界看到,最終哪些建議成功落實,哪些做不到,這樣較單純由官員們關起門來談判可能更有效。在新的模式下,金發局委員成了匯集業界和民間意見的主要平台,金管局和證監會在制訂金融業發展策略上的角色便無可避免被削弱,變成較純粹的金融監管機構。
, s; [% a$ q, M( y8 }$ k/ F5.39.217.763 H# q7 g9 x; }7 g& E9 w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5 ]% E. ?( R3 O7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