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市調公司調查,因商用電腦市場換機需求顯現,全球個人電腦前五大品牌中,聯想、惠普、戴爾出貨年增率都呈現正成長,只有台灣宏碁及華碩出貨年減率高達兩成以上,市占率亦持續下滑。這樣的現象,雖然是因產品區隔及布局的影響,但也透露出我國資訊電子產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的警訊,值得注意。 6 f* p# n5 P- Q* I
* m8 S4 ^; y3 ?$ P; f' t
基本上,台灣資訊電子產業乃是以個人電腦為核心的上下游供應鏈,全球個人電腦市場的消長影響產業榮枯甚鉅。從全球發展趨勢觀察,個人電腦成長動能,在行動裝置如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等產品蓬勃發展的衝擊下,已逐漸遲緩;在市場區隔方面,消費性市場較之於商用市場需求彈性大,遭遇不景氣時市場規模下降幅度高,而台灣品牌廠商大部分集中於此;又市場重心逐漸從成熟市場向新興市場轉移,但台灣廠商在這方面的布局明顯不足。
' g r2 b- w8 B* H& \% t; K4 stvb now,tvbnow,bttvb
% k$ ^% ?7 G1 r2 O0 J8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競爭態勢方面,伴隨大陸及韓系品牌崛起,台灣產業成長空間不斷遭到侵蝕;而隨著新興市場需求興起,國際品牌廠商逐漸增加當地供應商生產比重,也抑制台灣業者後續的發展空間;加上中、低階產品市場比重大幅提升,更影響整體產業毛利率的走勢。 * H1 @: y9 M' l6 N8 R: e
公仔箱論壇1 f( p8 Z6 @$ Z: q5 g+ g- c% p2 e# C
此外,整體產業的競爭要素也逐漸改變,從過去的開放分工,亦即透過以英特爾微處理器及微軟作業系統為中心所建構的個人電腦生態系統,逐漸瓦解,而廠商各自建構封閉整合的體系正在形成,如蘋果電腦的軟硬體及服務的整合、Google也逐漸從搜尋服務,邁向作業系統,甚至向硬體進軍;而其他行業的廠商,如Amazon、Facebook也加入硬體產品的戰場。 ' w1 y) A" h- `, g" g6 z+ l8 s( ]6 j
5 ?; @* s: I6 W5.39.217.76在軟硬整合的趨勢中,最需要有創新及開發軟體的能耐,雖然大多數廠商秉持著對台灣的使命感,陸續展開各項計畫以厚植在台灣的研發能量,但平實而言,廠商目前所擁有的基礎仍相當薄弱。面對日趨嚴峻的局勢發展,台灣資訊電子產業亟需加速轉型才有機會突破困局。 ) _8 Q% c. ~1 f
1 g' U$ ~" i* H+ Z產業轉型知易行難,且需要時間的累積才能竟其功。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觀察,政府仍可有以下的積極作為: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i/ T& W6 T( |
tvb now,tvbnow,bttvb3 F2 y" n, S4 \( Y! z- a: P
首先是可以透過研究發展投資抵減的機制,將上下游整合列入優先項目,鼓勵產業進行基本面的研發投入與基礎技術開發,並進行智財權全球布局,促成相關供應鏈業者進行早期開發的合作與嵌入(Spec In)。
# Y) Z& j- T! T. S; T. r! U. i
" R; W; N }% a% A8 q/ }其次,在產品組合方面,應協助廠商進行整合,鼓勵整案輸出模式,亦即以跨越硬體鴻溝模式尋求與軟體、服務廠商合作,輔導相關應用產業鏈上下游整合,以整體解決方案模式協助產業在國際市場競爭。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 A ~7 K, D
0 f- J( m3 G- y2 o L `
再者,以產業推動計畫輔導業者投入新興產品與應用,並開放更多更大的場域提供廠商服務試煉,以累積服務及建置經驗,伺機拓展新興市場。換句話說,就是聚焦利基應用,例如穿戴式電腦裝置在食醫住行育樂方面,協助產、學、研能量的整合,經由創新、整合與展示,推動智慧生活服務的商品化與市場化。
8 N+ o" r8 b9 f* B- y
- L7 C2 ?2 j5 @0 W6 X! _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此外,因應新興市場強勢品牌崛起,應考慮籌組新興市場產業諮詢與輔導聯盟,選擇特定利基領域,有系統的進行新興市場研究、規劃與拓展,並盤點國產優質產品與服務,整合行銷台灣的成功案例。
7 x+ c( o- h3 P( }
9 }# C) j4 h, b8 O- L! a' }1 v整體而言,不論是品牌業者或者代工廠商,終端產品或零組件業者,台灣資訊電子產業已面臨關鍵時刻,如何思考從市場與產品定位的轉變去尋求發展契機,以合作取代競爭來面對新興市場,提升供應鏈上下游的共同開發能力,強化軟硬體的整合開發,並透過與軟體、服務廠商合作,擴大服務及生態體系之健全與實力,將是未來產業是否能夠順利轉型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