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昨天在國慶演說中提及,最近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已經掛牌啟動,我們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又多了一個競爭對手,台灣的開放速度還要加快,自由化範圍也要擴大,讓台灣加速邁向「自由經濟島」。馬總統連番指示加速推進自經區,主要著眼於在這波國際經貿自由化浪潮中,台灣一旦錯過轉骨契機,未來經濟發展就難擺脫「三低」。三低是指,生產力低、產品附加價值低、所得福利也很低。 事實上,台灣近期要面臨的特區競爭,不只是上海自貿區,還有標榜要做珠三角曼哈頓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以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的國際戰略綜合特區。國際間之所以在此刻競相推出特區,理由有二,一是期盼在不景氣之中,仍可發揮聚寶盆效應,吸引資本流入;第二則是趁著國際景氣仍在疲弱時,及早啟動經濟結構轉型,以便在日後景氣復甦時,能卡到有利位置。特區的功用也在於可降低大範圍推行風險,讓各國政府可先在特區裡,培養一畝試驗田,靠著實踐來檢驗真理,有成效再擴散,由此以杜保守勢力的悠悠之口。 從外觀看,上海自貿區與台灣自經區,在名稱與神韻上頗為雷同。兩者都標榜要透過自由化、國際化來推動改革,終極目標也指向日後要與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定(TPP)接軌。不過,細究內涵,還是可區辨出上海自貿區主攻人民幣與金融國際化;而自經區亟欲透過各種生產要素鬆綁,鼓勵資源重新做最佳配置,以便催生出一批更具國際化與跨國界的新形態產業。 自貿區與自經區各有利基,但在資源有限下,不免面臨人才、資金與技術的搶奪戰,更別說自經區初期主打的「4+N」示範產業中,其中一味就是虛擬金融。一旦台灣的菜色不夠吸引人,擘劃出的前景也不夠打動人心,那麼無情的磁吸效應便會立刻發作,屆時孰是邊陲、孰是核心,立即可見分曉。 近期行政院長江宜樺下達通牒,要求經建會務必在本月中端出自經區特別條例草案,萬萬不可再延遲繳卷,頗讓外界感受到府院高層共同的焦慮與急迫感。不過,在政府內部制定特別條例的過程中,隨處可見部會本位主義,對人流、物流、金流鬆綁看法不一,導致在創設法律的過程中,行政部門就必須花費很大力氣,處理內部歧見,更別說日後特別條例送入立法院,還會面臨何等硬仗。 成功的改革植基於一種敢挑戰傳統的信念,也是一種勇於超越現狀的態度。面對上海自貿區十足展現大開大闔、後發先至的企圖心,曾作為上海自貿區取經對象的台灣自經區,也必須擺出「從A到A+」的氣勢。更別忘了昔日推動自經區的初衷是為了示範出一畝自由化、國際化與前瞻性的試驗田,而這畝試驗田在驗證成功後,還能向外複製、擴散,讓台灣在未來十年脫胎換骨,走向自由經濟島。 直言之,這是一場台灣近年來少見的大型經貿試驗計畫,推動之初,政府就必須展現過人的遠見與恢宏的企圖心。此外,自經區的推動,也需要政府最大彈性及最高程度的參與。所謂最大彈性,是指政府在鬆綁法規及加強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過程中,興利之舉要大於防弊心態。開放的膽子要大一點,步調也要快一點,避免白白浪費自經區原本就是用來作為試驗區與示範場的設計。 最高程度的參與,體現在政府釋放活力給市場,以及權力下放給地方政府,但中央仍必須保持局內人角色,切莫以為權力出讓了,就可缺席、卸責。在自經區運作與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生眾多費解難題,這時由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搭建的自經單一窗口,就必須動起來,在最短時間內排除企業投資障礙。唯有如此,才能為台灣經濟創造高生產力、高附加價值與高所得、福利的「三高」奇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