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槍枝管制,一直是爭議不休的問題,不管再多槍擊案發生,國會中的管制法案就是不會通過。這既是州權與聯邦權的爭執,其實也是個文化爭議,就像現在星巴克正在頭痛的問題。 在美國,持槍的人通常是不會去星巴克的,他們多半是另一種形象,過的是另一種生活,可能菸不離手,常去公路邊的大眾餐廳吃飯。 而星巴克向來有著自由派的形像,重視環保,支持同性戀者,星巴克店內禁菸不用說,店外7.5米範圍內也禁止抽菸。去星巴克的人,多屬都會族群,具有更成熟複雜的文化生活追求。也所以,主張槍枝管制的團體,要求星巴克加入聲援。八月底曾發生校園槍擊案的珊迪虎克小學受害家長們,聯名寫信給星巴克,要求店內禁止攜槍。 但是許多州容許民眾公開攜帶領有執照的槍枝。如果法律允許「公開攜帶」, 星巴克無從反對。星巴克一度作出這種「無法拒絕」的決定,觸怒了許多自由派,有人甚至發起「周六不去星巴克」運動。而相反的,擁槍權分子經常攜槍進入店裡,舉行「星巴克感謝日」 (Starbucks Appreciation Day),表面上是感謝該公司對擁槍權的支持,實際上卻是對那些「虛矯自由派」示威。上個月,擁槍權分子計畫在珊迪虎克小學附近一家分店,舉行 「感謝日」,星巴克立即關閉該店。 要星巴克執行禁令,有實際的困難。首先它不願捲入爭議,「我們知道我們無法讓所有人滿意,我們相信立法機構與政策機關才是辯論此事的地方,不是在我們的店裡面」。其次,碰上攜帶槍枝的顧客,星巴克總不能要求他們「就地解除武裝」。在此兩難之下,又發生了華府海軍大樓槍擊案,星巴克終於抵擋不住壓力。執行長舒爾茲公開表示,不再歡迎攜槍客人光顧,但不會明文禁止。星巴克已指示員工,不要與顧客發生爭執,即使顧客攜槍,他們也會招待。 星巴克的態度,其實就像美國社會的典型反應,當槍擊案一發生,贊成管制槍枝的民調高漲;但時間一過,就回到反對管制槍枝的大多數立場。星巴克「攜槍止步」,但美國人依然生活在槍戰的陰影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