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新會期即將開議,兩岸於6月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將進入新的攻防,加以馬英九總統與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已決定進行政策辯論,服貿協議又要掀起一番論戰,這一次行政部門可要好好準備,而且要具體回應社會期待,別讓服貿協議再拖下去,阻礙台灣整體區域經貿整合的推展。 兩岸服貿協議的利弊,可從幾個層面觀察。先不論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對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意義,單看協議本身對台灣的效益及影響,就有很多的誤解與扭曲。這次大陸開放的80項業別中,全都是「超外資」待遇,而且多數為允許獨資或擴大業務範圍。依據統計,我國對大陸投資的行業中,服務業所占比重從2008年的11%,成長到去年的27%。這個統計的意義是,對還沒進軍的業者而言,服貿協議或有「看得到、吃不到」的風險,但對眾多已在大陸布點的台商來說,則能立即提升經營的掌控性及延伸業務觸角,擺脫目前許多「只能做、不能說」的困擾,正面利益不言可喻。 再看開放陸資來台對服務業影響,許多被認為可能受影響行業,其實已有愈來愈多業者開始表示對「台灣品牌」有信心,並不擔心陸資外患,但期待政府給予關懷,解決內憂障礙。 更重要的是,若我們無法把握先機,這些優惠商機的相對價值只會迅速衰減。因為就在本周,香港與大陸簽署的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第十次補充協議中,已納入許多兩岸服貿協議的陸方優惠項目;而未來在中日韓自貿協定(FTA)、東協加六,甚至美中已宣布要推動的投資自由化協定等談判中,各競爭對手也一定會要求比照開放。簡言之,即使不願承認兩岸服貿協議可為台灣帶來正面效益,也無法否認兩岸沒有(或簽不成)服貿協議,將造成整體不利益遠高於潛在衝擊的局面。 但是,即使兩岸服貿協議對台灣經濟的整體影響是利大於弊,也不等於取得產業及社會的支持,畢竟顧全大局是執政者與反對黨的工作,各行各業可能更關心萬一受影響,有無因應方法;萬一大陸出現惡意行為,我方有無防範之道;社會也期待政府作為更透明,不要事後才被告知的不尊重感。這些都是政府應深切檢討、坦然面對的真議題。 在因應衝擊部分,政府雖說已有「因應方案」,預算也直逼千億元;但其適用的行業範圍、條件、申請方式等,迄今仍說不清楚,也拿不出實例以證明有效,又如何消除產業界「畫餅充飢」的質疑。 此外,產業界關切的,也並非只有陸資企業的競爭力,而是憂慮其別有用心,危害國家經濟安全。兩岸情勢雖然和緩,但對峙局面並未解除;陸資居心叵測的懷疑,就算有部分是主觀判斷,但單純否認也無法化解社會的疑慮,而應正面回應。目前陸資審查辦法中,雖然已對影響安全或壟斷的陸資有所規範,但安全防護機制除事前審查外,還應擴及資訊蒐集、事後監測、行為約束等構面,因為體系愈完整有效,才愈能建立民眾信心。 最後,也是最受外界批評者,就是欠缺社會、產業的意見徵詢,過程不透明。任何談判都涉及籌碼、立場的保護,但適度於事前徵詢產業及立法機關的意見、談判過程中合理揭露進展,避免無預期的突襲,目前看來是符合社會期待的必要過程。即使服貿協議來不及適用,至少對未來談判的透明化,政府應有具體承諾。 總之,政府對於解決服貿協議的爭議,不能只談遙不可及的大局,更需要針對庶民百姓的憂慮,對症下藥,儘速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才能重建社會信心,獲得支持。 5.39.217.76) Q$ }7 C$ s2 s8 |' e&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