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港澳台] 外交取暖後,內政更應帶給人民溫暖

馬總統「賀誼專案」出訪,不論輿論評價如何,他似自覺成果良好;例如提及台美間的經濟與安全協商,即稱「比斷交前還好」。透過外交出訪,馬總統似乎找回了自信;但要說這能化解國人對內政顛躓的忿懣,則恐怕未必。如今外交取暖既歸,總統更應敞開心胸奮發作為,讓人民也能在內政上感受到溫暖。 出訪前,馬總統民調低迷、政策推不動、走到哪都被嗆,更因洪仲丘案短短一周折損兩名國防部長;要形容馬總統當時「度日如年」,恐不為過。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定依計畫率團出訪,「換手氣兼拚外交」,從政治角度看確有必要。 這次出訪,馬總統自得之重點包括:首度成為到訪海地的中華民國總統、慶賀巴拉圭新任總統卡提斯就職,以及造訪加勒比海「三聖」國。走完此程,便僅剩非洲友邦聖多美普林西比一國,即可完成廿三邦交國「走透透」的拼圖。 檢視此次出訪成績,紐約過境之旅「漫步」在中華公所、紐約大學法學院、九一一紀念館等處,對照前幾次過境美國的刻意低調,確有突破;與紐約市長彭博之早餐會,也有其象徵意義。至於造訪海地、巴拉圭及聖露西亞、聖文森、聖克里斯多福等五國,受到僑胞、民眾的熱情歡迎,與各國元首的真誠接待,比起他在國內出巡「逢馬必嗆」的遭遇,想必使他感念在心頭。 然而,一名國家元首的政績,若完全偏倚外交表現,或是「強外交」而「弱內政」,必然失衡。事實上,深入檢視的話,美方未允許馬總統在美國街頭暢所欲言、未允其公開與美國官員之會面或通話、未同意隨團記者同步採訪等,恐未必能讓國人感到驕傲或滿意。至於與友邦元首熱情互動,乃至簽署條約或聯合公報等,均不脫例常外交儀節。這些邦交國距台灣何其遙遠,接待再熱情、規格再高,對人民而言終究是「天邊的彩虹」。 質言之,鞏固邦誼是元首出訪的基本門檻,馬總統此次受到的接待層級固有提升,但能為國家加多少分,絕不能僅以總統個人感受溫暖為已足,而要有更具體的成果展現。這點,國人則無法清楚感受。也因此,馬總統在出訪尾聲以關心颱風逼近而提前返台,實有必要;因為,真正讓他牽腸掛肚的幾個「絆馬索」,不由他親自解套不行。 首先,是國是會議問題。馬總統數度批在野黨沒誠意,還搬出憲政體制、質疑國是會議正當性等,多少已透露出他無意召開國是會議。然而,國內問題分明已到凡事窒礙、百廢待舉的地步,馬總統面對朝野惡鬥一籌莫展,卻又不思設法向民間尋求支援,一味如此冷淡回應國是會議,看在人民眼裡,又是什麼滋味? 其次,是監察院長王建煊與十九監委的「大內鬥」。此事已涉及五權憲法之監察權存廢續絕的憲政問題,在野黨都已著手提案廢監院,這種風暴,豈能以「茶壺風波」等閒視之?總統雖以「監院獨立行使職權」為名,稱不宜干涉監院內部事務;然而,監院和監委均是總統提名、任命,王建煊都已經嗆聲監委大半是「政治酬庸」,馬總統在海外僅以電話表達關心,未免給人畏怯之感。 再則,大埔抗爭事件竟延燒到群眾「攻入」內政部圍牆,鬧騰了一日夜,背後隱藏的問題更不容逃避。從文林苑、反核四、洪仲丘案到大埔事件,近期社會運動產生的量變與質變,均直指「人民不信任政府」,甚至膽大妄言到「拆政府」。面對此一情勢,馬總統究竟有無智慧及魄力來化解日趨激烈的社會抗議? 馬總統的外交取暖,取的只是他個人的溫暖;但作為國家元首,他必須有能力將權力的溫暖化為施政作為,散布給人民。在民眾的積鬱逐漸化為憤怒之際,馬總統恐怕得快馬加鞭拿出行動才行。 5.39.217.76! G0 s+ W( f7 P& N/ a3 B: F5 u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