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港澳台] 酷熱來襲:對付暑災不能靠僥倖

慶幸臺灣四面環海,在這一波嚴酷熱浪中發揮海陸調節功能,雖然溫度爆表,但未傳出有人熱衰竭喪命,跳電雖頻傳也幸未停電,幸運掠過這波「暑災」。但是,若只靠著不作為熬過暑災,下一波熱浪來臨,能永遠寄望「天公疼憨人」嗎? 六月底連著幾波逼近攝氏三十八度的高溫,進入八月更是連創新高,創下三十九點三度的歷史紀錄。民眾除了喊熱、吃冰、游泳、吹冷氣,並沒有把「酷暑」與「災害」連上線,僅意外激出一波「高溫假」的討論,並無任何對公共安全的警覺。政府因深陷軍中士氣低落之泥沼,無暇顧及這波酷暑可能危及人民生命財產的威脅。 對照同期間高溫罩頂的中國大陸、歐洲、美西等地,接連數週達四十度以上,不少國家公部門都戒慎恐懼,反覆演練包括老人照護、供水、供電、交通、農業、消防等相關環節的應對方案,視為天災等級的戒備。認知上要先體認酷暑的危險,才可能拿出妥善的應對。 以老人照護為例,二○○三年西歐罕見的熱浪,造成英、法兩國達三萬五千位老人活活熱死在沒有空調的居所,震驚全球。此後,凡遇熱浪侵襲,歐洲國家必提高老人居家照護的密度,或暫時接至日托中心照料,成為因應的基本動作,以免獨居老人慘遭熱死;但在臺灣,似乎全無這方面的思維。 農業的防範亦然。正值二期稻播種,插秧日若碰上連續兩小時氣溫高過三十三度(臺灣農業對「熱浪」的定義),稻子即不結穗或結空穗,農民一季收入便泡湯。但只要事前精確評估,政府及時將熱浪訊息告知農友,延緩插秧即能避過危機。 再則是電力問題。臺灣是獨立電網,因應酷暑的供電挑戰難度更高,包括克服變電、輸電的絕緣問題,都衝擊供電穩定。尤其,午後氣溫飆升,家家戶戶冷氣全開,供電需求瞬間大增;於是高燃料成本的複循環、汽力、氣渦輪機組幾乎全部上線並聯,以維持臨界電力供應於不輟。如果溫度再升高,供電需求再增,屆時備用容量不敷所需,分區輪流停電恐難避免。 八月第一週是這波酷暑的最高潮,也是反核運動活躍的一週。統計顯示,八月首週用電較去年同期成長達百分之十點一,這說明,就算反核意識高漲,人們用電卻不曾手軟。問題是,臺灣電網在毫無外國電力可以支援的情況下,不管反不反核,節能只靠嘴皮子是不夠的! 台北盆地飆上三十九點三度,原因不外暖化、高壓籠罩、及偏南風帶進大陸暖空氣等。要改善這些烘烤臺灣的大氣因素,我們能做的事極其有限;唯一使得上力的,就是改善都會區的「熱島效應」。尤其台北盆地,入夏之後,大台北都會區幾乎總是居全台高溫排行之首,比其他西部都會高四至五度,比盆地四周近郊也高出三、四度,熱島現象劇烈。盆地地形不利散熱固是主要原因,但盲目開發、城市水泥化、過度的能源消耗、超負荷的人流及車流…等,這些人為因素,才是今天熱島效應積重難返的原因。 要改善台北都會區的熱島效應,首先得嚴格管制開發,甚至要有「零成長」的準備:沒有量體移出,即不允許新開發案。此外,應嚴格審核公營事業以「資產活化」為名蓋大樓,減少「容積獎勵」等堆砌政績的措施…。台北盆地已經超負荷,新的建築、人流、車流,勢將帶來更多的熱排放,都必須審慎規劃。 其次要積極綠化。改善城市熱島效應,全球的關鍵工具都是綠化,增加綠地、綠覆率,積極到「見縫插針」的程度。除了竭力增加綠地面積,要推動建築物綠化——不僅屋頂綠化,還包括「垂直綠化」、「立體綠化」,全力增加都市植被、綠覆率。此外,對自然通風、採光的綠建築,提供財稅獎勵,務必讓建築物融入環境,這才是都會區有效降溫的正辦。 酷熱成災勢所難逃,認識問題後盡快尋求改善,才可能趨吉避凶。 tvb now,tvbnow,bttvb' }: C9 q4 M8 [) y

( A2 Z7 U( a) D9 q: z% dtvb now,tvbnow,bttvb【2013/08/12 聯合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