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經濟成長逐漸減緩,國際景氣低迷固然是因素之一,但與國內缺乏「政策動能」也很有關係。平時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常針對當前台灣經濟的困境積極建言,然而社會對其回響不大,倒是對行政院金管會主任委員要換人,報以熱烈的掌聲,這兩者間的主要差異在於預期何者能產生政策動能。 政策動能的產生涵蓋五個階段:政策議題、政策溝通、政策立法、政策執行和政策成效。 有動能的政策是被預期容易產生政策成效的。例如,對金管會主委換人一事,市場預期金管會在其職權範圍內,未來將會逐漸金融鬆綁,而產生政策動能。相對的,平時的建言大都只是停留在政策議題這個階段上,而要走到政策成效必須歷經溝通、立法和執行的艱辛過程,因此,只是建言並不易產生政策動能。 再者,若建言是平時就已聽過的民間業者與學界的呼籲,例如:活化民間投資、擴大公共投資、強化出口擴張、工業用地鬆綁、釋出公股、排除投資障礙、政府財政控管、稅制改革、加強區域自由化合作,以及簽署FTA等議題,但未見執行成效,便產生不了政策動能,台灣經濟便逐漸陷入「悶局」。 對於台灣經濟情勢的發展,以國內官方代表機構的行政院主計總處對2012年成長預測為例,從2011年8月18日的預測值4.58%,連續下修9次,到2012年10月31日的預測值1.05%,其下修次數與幅度皆很驚人,顯示台灣的經濟成長充滿不可測的變數,因此,對近日陸續公布的國內景氣燈號和今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雖略有改善,但企業投資可能還需做較長時間的觀察之後才能據以做決定,反映在不確定情勢下,若只是一時的正面訊息亦難以產生政策動能。 國內五大財經智庫對經濟成長的預測,大體也是沿著主計總處的預測走勢,先後調整其預測值。它們的預測依據大體上是以凱因斯的有效需求模型做為基礎,將構成經濟成長(GDP)的成分:消費、投資和進出口來預測,或對各成分再細分。然而,由於凱因斯模型的政策涵義是一種需求管理的總體政策,例如,貨幣供給和財政收支,因此,在景氣低迷時所考慮的政策是以寬鬆貨幣和擴張財政支出來穩定總體經濟之政策。但鑑於其會帶來通貨膨脹、政府負債上升和政府支出浮濫等潛在問題,該等總體經濟政策便難以充分落實,自然難於產生政策動能。 經濟的擴張,除了需求面的總體政策的穩定作用之外,亦需要有結構性的政策來引導經濟脫胎換骨,藉以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最後則提升經濟體質,例如,一、加強在職訓練和輔導年輕人就業,以提高勞動生產力;二、補助企業研發,促進資本形成,以提高資本生產力;三、輔導創投業,以建立次世代的先進產業,掌握產業領導地位;四、確立培養國家級的財團和大貿易之產業政策,以擴大出口;五、降低法人稅和加速資本折舊,以促進資本形成,壯大企業規模;六、降低個人所得稅以提高工作意願和勞動生產力;七、法規鬆綁和國際接軌,以提高國內自由化和國際化的程度,促進區域經貿合作,這些政策可通稱為供給面政策。 總體經濟政策是數量的擴張,而供給面政策是體質的提升。上述的供給面政策雖非新鮮之議論,但在產業政策上,若將其率先積極適用於國家戰略產業之發展,則有助強化經濟體質和因應外在金融風暴。由於供給面政策適用對象明確和做法清晰,較易進入政策溝通、立法和執行等階段,以致產生政策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