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港澳台] 這裡有權力,這裡就有反抗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3-6-19 11:00 AM 編輯
% _9 e( r. c. e- d3 j
9 O/ A! W. ]5 X" A) S公仔箱論壇這裡有權力,這裡就有反抗5.39.217.76+ }9 a" }- h4 j# M1 ]
& q" Z, D! W3 q
【文:黃宇軒】
: U( N' Z/ L$ x6 t" \
# g/ l  [; n, _% E$ vtvb now,tvbnow,bttvb
. d9 g( U+ |$ V1 `, l* ?9 t        5.39.217.765 ?$ R3 E% @2 l2 L
「哪裡有權力,哪裡就有反抗」中的「哪裡」,總是切實的地方,社會運動挪用城市空間的歷史,也就是權力集中地的發展史。精英謀劃挑戰當權者的集體行動,在中環的身影,可上溯至辛亥革命前夕。公仔箱論壇8 v# T! R& c) H1 C' s
        公仔箱論壇/ J- s' ~1 v+ p8 n& p+ g  q* a' f- t
哲學家福柯曾在一篇訪問中曾提出如此見解:不可能有絕對壓迫性的空間,因這類空間恰會孕育反抗的行動,所以在物質層面與象徵層面愈是壓迫的地方,往往就是最重要的反抗空間。這個說法並不新鮮,社會運動所倚重的場所與公共空間,每每就是一個城市政治、經濟權力最集中之地。國家政權用來彰顯力量與現代規劃理性的大型廣場,如北京天安門廣場、莫斯科紅場、埃及解放廣場等,卻諷刺地成為讓民眾集中、由下而上向當權者施壓及動搖政權的場所。 「哪裡有權力,哪裡就有抵抗」中的「哪裡」,總是切實的地方,社會運動挪用城市空間的歷史,也就是權力集中地的發展史。
; f9 d( q" }! M3 c0 n3 h5.39.217.76        
8 [% d5 x+ P- W$ Y'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自殖民時期以降,中環已通過一波又一波的填海與建設,逐步發展為香港的政經中心,從各種紀念碑與英式政府建築物、到現代主義的公共設施及第一代明星建築師('Starchitect') 築就的商業大樓,都是權力在單一市中心區域集中的教科書例子。相對於這線性而直接的發展,在中環的反抗與草根空間的形成,則轉折與慢熱得多:雖然「佔領中環」讓人有中環從來都與「行動主義」(activism) 扣連的錯覺,實際上中環大型的公共空間不足,社會運動在只能在不同的角落零星發生,逐漸累積慣性,但又忽然轉移陣地,至近年才愈加被視為催生集會抗議的中心。在皇后碼頭被拆毀前,有不少學者與民間研究員都開始考掘相關史料,並認為這部「佔領中環前傳」有待被書寫,也必須被書寫。相關的歷史疏理計劃龐大,本文只可蜻蜓點水地作一引子。
5 |4 H0 W) p0 ?. V. e9 p(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1 I  [# ?7 V9 l8 @/ d公仔箱論壇愛丁堡廣場首役  抗議天星小輪加價
) i$ z3 G' Q1 A% Y9 C" V. B5.39.217.76        公仔箱論壇, c( c3 E  h8 o4 c
精英謀劃挑戰當權者的集體行動,在中環的身影,可上溯至辛亥革命前夕,在中環荷李活道一帶的革命活動。然而,從精英過渡至草根平民的抗議運動,連同香港整體公民意識的萌芽,一如全球各地,推遲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才頻繁出現。
# r3 F1 n6 Y) g; k0 G公仔箱論壇        
, Q8 Z( j4 N. S& u: L: ^: ^7 X$ n5.39.217.761966年,公眾對天星小輪加價甚為反感,年青的「八十後先驅」蘇守忠絕食抗議引發的徊響,開了大量市民上街抗議的先例。不論是蘇守忠絕食引起途人注意的地點愛丁堡廣場,或是在他被捕後朋友前往抗議的港督府,都座落於中環,中環與社運的淵源也由此起。然而,這些示威地點的選擇,到其時也只能說是例外,而非常規,及後出現的幾次暴動與往後連串社會運動,也未有群眾有意識地選擇中環作為聚集地點,反而九龍的街道成了臨時的「作反地」。即使如港督府這實實在在代表殖民地最高權力者的地點,也沒有引來恆常的抗議活動,反倒是上述那種突發的、小型的緊急抗議,才會有零星市民前往示威。
) m# i& f9 P$ F. Z  H9 ^公仔箱論壇        
& @9 I2 p5 Y& d9 E+ @; F! X) }tvb now,tvbnow,bttvb畢竟,在六七暴動過後,上街示威成了風險極大的活動。進入七十年代,雖然學生運動開始成形,香港社會也不乏改革的訴求與觸發人們上街的議程,決定集體行動的地點仍帶有即興意味。近年有研究指出,香港人對「示威」地點的既定印象,成形於1970年代初的保衛釣魚台運動,促成了維多利亞公園成為主要民眾集會地點,也間接讓中環這政經要地得到緩衝。保釣運動不是針對港府,但宣揚國族主義的公開示威,也讓港英政府十分在意,當時警務處長在回應保釣學生就示威地點的申請時,曾要求學生在大會堂的劇院和音樂廳等進行活動,離開了中環的公共空間和政府建築。在1971年七七保釣示威後,市政局終於首次劃出了五處合法示威集會的地點,政府大球場、維園西北小山、小山下的足球場、跑馬地足球場及紅磡室內運動場,試圖讓示威行動變成可以預料與管理的。當然,「合法示威區」的邏輯其實本與示威的目的相違,也由於這種「守秩序」、高度理性的行動開始讓市民習慣,迫出了70年代學運鮮有而極有意識要「闖進中環」的一次。
# c) j; U. [* t  [+ X7 @5.39.217.76* `8 Z& z! P* z. c+ S1 h+ ~
「遊行至少要去到雪廠街才有意思」
8 B- w) ~1 {% F  w6 g4 _  }公仔箱論壇        ! ~8 ?1 Y( ~  i2 Q
1972年5月最後一次保釣示威,保釣會、聯陣及學聯三個當時較大型的運動組織在空間選擇上分道揚鑣,保釣會及聯陣選擇了已被視作「示威專用地」的維園(奠下了往後40年維園對港人的意義),而學聯意識到這與社會運動本質對立,讓民眾的發聲進入既定框架,故堅持要到中環愛丁堡廣場集會。
/ u* p5 U+ K! ^. V. t) l' N( ]3 f/ f2 Z        公仔箱論壇0 H6 N/ ]& _  L2 w
「堅持到中環」的決定在當時廣受批評,但也讓我們窺見在一段長時間裡,中環作為抗爭空間,並非主流,反而是一些先鋒性、邊緣的群體,在仍然高壓地殖民社會中,嘗試「激進」的空間選擇。換句話說,雖然中環跟政經權力的關係如斯密切,但選擇此處作為反抗的「對口地方」,反而是高度自覺的決定,「社運發生在中環」的想法,要延後三十年才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中環比較是突發、激越、另類、小眾,針對性的示威場地(相對於維園、九龍的摩士公園、高山劇場等),因此竟有「遊行至少要去到雪廠街才算有意思」的說法流傳。在中環示威,代表了安於被指定(designated)的安排,本身已盛載一種反抗意識。
. D, O6 u8 x' I# O- w- M) R公仔箱論壇        
4 W+ M" X6 `/ {  V4 i( x( |1970年7月中環天星碼頭前有青年舉起「中文必須法定!母語不容忽視!」的標語,摸著石頭過海地開始在香港組織建立主體性的社會運動,短短數年間,遊行示威已滋長於香港人日常意識和被吸納進體制中,也足夠讓中環從示威熱門地變為突破主流才作的選擇。除了前天星碼頭一帶,美國大使館、日本大使館、德己立街一帶(今蘭桂坊)也曾在學生運動文獻上出現,它們連同港督府,在「火紅年代」來臨前,曾讓一階段的社運百花齊放。至七十年代中期,「社會派」和「國粹派」那些關心社會的青年運動,當從大專校園延展至街頭,已更多選擇面積更大的公園。像「反貪污、捉葛柏」大遊行這類標誌性的歷史事件,也多在維園發生。 1976年可說是分水嶺,此後香港仿似等待進入過渡期。在這一年,中環也曾有過一次重要的群眾集結:9月有數以千計的學生市民前往中國銀行大樓追悼毛澤東,而在稍早之前另一次與民族主義相關的群眾行動不是發生在中環,剛好標誌了「新華社時代」的來臨:八十年代及過渡期遊行路線紛紛轉向位處灣仔的新華社香港分社,中環不再是中心。 (1976年5月4日,一批大專學生前往新華社交抗議信,譴責中共中央違憲,發表五四人權宣言。)
  N. L/ s( {: b) u  ^* L, C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U# E/ w0 }+ Y: a/ {7 |5 F! X
不知是因或是果,同一時期,中環重要的公共建築物附近,平坦而可供人聚集的公共空間愈形不足,高等法院、立法局、港督府等位置都不利群眾集結,但卻容許遊擊式或個人的示威行動。例如,皇后像廣場及遮打花園等都經過數次改建,花草、水池等佔去大部份平地空間,尤其前者逐漸成了只利行人通過,有廣場之名而無廣場之實,不利示威集會,也是讓大型集會開始較少選址中環的原因。
/ e! _5 o$ _, G0 W4 h; D$ l0 [5.39.217.76
7 Z. O( P, x. n' p( Q! L3 m. c強拆天星,重啟中環0 v% w/ N" m" X. A
        5.39.217.76; N' @: y! J/ H( Y3 z# b1 ]7 Z+ ]2 C
但如前文指出,正因會在中環發生的,在當刻往往不是依循既定模式進行的社會運動,一些讓人印象特別深刻的事件,背景偏偏在中環一些角落。曾參與1988年反對大學學制由四年改為三年的人,不少都記得一輛輛將大學生載出市中心抗議的旅遊巴,目的地正是港督府。凡對甘浩望神父稍有認識,或看過許鞍華執導的《千言萬語》,都會在腦海中把甘仔的身影聯接到遮打花園。八十年代末,甘仔為「水上新娘」(艇戶)及無證兒童爭取居留權,也時時在最高法院組織行動。數到八十年代最重要的畫面,則必然是連串在1989年六四之前,在中環好幾次大型集會,並不常見的「逼爆」遮打花園場面經常在紀念照片集中出現,包括八號風球下,等待起步遊行至新華社的百萬香港人。
  O# T, N- M6 G2 @; Z* V" k" b0 |7 e!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G4 {5 l1 D) }九七前後,最讓港人記得的畫面,定必是圍繞今已停用之立法局的好些畫面,如臨立會民主派議會在大樓向市民揮別的集會。故事從天星碼頭講起,也再因天星碼頭而翻到另一章節。香港回歸十年之前,天星碼頭遭政府強拆,一方面讓許多上述的敘事重新出土,也忽爾開啟了中環重新成為集體行動中心的時代。不論是反對拆毀天星碼頭、皇后碼頭那些持續數月的社會運動,或是反對廣深港高鐵撥款的行動,組織者都有意無意成功製造「媒體事件」,讓中環都會空間的行動可能性在媒體展現(2010年1月,群眾包圍立法會阻止官員及議員離去,迫使他們從地鐵站離開中環,就是最好的例子)。
* ?, {! ?& Q' N4 ^7 O# U5.39.217.76        
$ R$ s; d# B* i9 w  i2 m  Ptvb now,tvbnow,bttvb不過,原本又再重新成形起來,群眾開始習慣、將中環視為抗爭空間的模式,隨著新政府總部啟用,又再進入摸索期(只有前往特首居所禮賓府為可預見的目的地)。從今以後,針對掌握政治權力的抗議行動,在中環的路徑變得更不確定。就如2011年10月15日香港人響應「佔領華爾街」的「佔領中環」般,在許多不確定、事前無法預料的因素互為推演下,才讓行動的根據地到達了匯豐銀行總行大堂的公共空間。
3 u: _; ^& r2 w; C0 m& N0 r& l, Z' x公仔箱論壇        
' O9 g; P8 b1 c/ O% e2014年,佔領中環意味著佔領何處?勢必是漫長商討過程中教人難以定奪的問題。雖然,在佔領過程開展後,結果可能不全跟著理性規劃發展,一如歷史上中環跟社會運動那帶點偶然性的共生關係。
4 [+ y+ o; W( W; Z5.39.217.76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B. `5 k; S5 @0 \  u

% S5 n* n# d3 ~, u- U* P+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原文刊於《號外》
1

評分次數

  • aa00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