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郭榮鏗﹕關於特權法的一點常識

郭榮鏗關於特權法的一點常識
) @4 g1 y8 d1 r+ v& l- u% B" I5.39.217.76——答郭文緯先生
, p& c- `* W& T* g: q4 _

9 q: |3 C0 A# \3 j5 i4 t
tvb now,tvbnow,bttvb) v/ p. `' ?* n8 G
近日前副廉政專員郭文緯發表了一篇題為〈到底是誰混淆視聽?〉的文章(下稱「郭文」),點名批評筆者在521日〈該如何追湯顯明〉一文中,提出立法會應引用《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下稱「特權法」)調湯顯明事件的論點。郭文的主旨,在於立法會引用「特權法」,會影響湯顯明先生在刑事程序中的權利,從而有違公平審訊的法律原則。其實,只要對「特權法」和香港的法律制度有深入一點的認識,便不至於生郭文提出的質疑。
/ l# ~/ V2 X$ b' l8 e# w2 v
tvb now,tvbnow,bttvb* ~/ V: O. V6 b" ]" _3 O

+ O+ `$ }* ^5 f) ]立法和司法  權限分明- V- O! G4 H1 q% R4 i2 D. p& X+ Y! n

8 R* f7 ?( |! _& o- a5 }/ Q1 H! p「特權法」源於80年代,中英雙方在討論香港回歸安排時,為提升香港立法機關的地位,建立類似西敏寺「三權分立」模式的憲政制度,於是參照英國的法例,而賦予立法會「特權法」,其中包括被尊稱為「尚方寶劍」的調權力,用以在行政機關出現嚴重錯失時進行調。按此制度,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各司其職,權限分明,互相制衡的同時亦互不干犯。以「特權法」為例,第16(1)條訂明,證人不能以提出的證供有可能令其被控以刑事罪行為由,而拒回應議員的問題。然後,第16(2)條隨即補充,證人在作供時的陳述或承認,在任何法律程序中均不得被接納為對其不利的證據。這個安排,不但杜了被調者有逃避立法機關調的藉口,因而削弱立法機關的權力和職能,更避免了與普通法中被調者有權保持緘默的原則牴觸,確保其法律權利,從而維持司法程序的公平和公正。這樣,正好體現了立法和司法兩者的權限分明,以及在公眾利益與被調者的權利之間有一個恰當的平衡。
: _9 e* @8 Q0 Q( d; W5 Z4 _* E公仔箱論壇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1 I' z" E7 U4 ?$ s
其實,立法會在引用「特權法」調事件時,執法和司法機關同時展開調和審訊的例子,屢見不鮮,但郭文所提到的影響,卻從未出現過。最近期的例子,是2008年「雷曼事件」,立法會引用「特權法」調,期間有3位銀行職員被警方落案起訴,但最後均被法庭以證據不足而獲判無罪。這樣在在證明,立法會行使「特權法」對不會影響被調者的法律權利,更無可能動搖公平審訊的法律原則。之所以能做到這樣,除了因為當聆訊觸及到一些關鍵性的事實問題時,議員會自覺地特別小心處理之外,也因為無論有關委員會有沒有動用「特權法」,證人會否享有相關的法律權利保障,立法會都會在制度上採取所有可行的方法,務求消除對日後可能出現的司法程序的影響。例如對任何有可能觸犯刑事罪行的被調者,立法會均會以閉門形式展開聆訊,確保其證供不會外泄;而立法會提交的調報告中,如有容可能影響日後的刑事審訊,一律會被暫時遮蓋,直至所有法律程序完結時才公開。. [2 b- h  q. K( o" |6 p3 k

1 s% G* u: Y4 l6 M. q-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K6 G& H" J% m: Y& G3 m. W5.39.217.76影響從未出現過
+ Y- q  f* n5 D( O6 u+ ~'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m  H+ g* i  i9 c8 V7 B8 M2 h公仔箱論壇相反,假設郭文提出的質疑成立,則會出現以下矛盾:第一,郭文認為在刑事審訊之前,有關的傳媒報道均有可能令被告人不能獲得無偏見和對公平的審訊。然而,所有在法庭審訊的案件(尤其是重大案件),事前都有可能已經傳媒廣泛報道甚至評論。若郭文的質疑成立,那是否意味傳媒要避免報道有可能成為刑事案件的事件?這樣既不合理,亦無可能。反過來,筆者深信,憑藉我們優良的司法制度,以及司法人員的專業操守和水平,尤其是法官對陪審團作出的引導,即使事件經過傳媒的廣泛報道,也不會對被告人在審訊時構成偏見和不公平的對待。3 I. b+ a1 f" c# X! A
公仔箱論壇- k0 q! h. j$ ~; {
筆者在上次和本文的論點,其實只有一個,就是追湯顯明事件,不同方法有不同的效果,大家可按其方法和切入點去調事件,但不應否定某一個方法,特別是不應抹煞立法會應有和該用的權力。是以,筆者從不否定廉署應該和有能力調湯顯明事件,然而是否由執法機關立案調的案件,立法會或其他機構便一概碰不得呢?當然不是。因為立法會專責委員會的調也將會兼及廉署的現行體制,以及前廉政專員和其他廉署職員的可能作出的不當行為,而這些行為,即使不算犯法,但亦有必要向公眾交代,藉此釐清事件被露以來社會大眾對廉署的種種猜疑。更何廉署回應立法會議員質詢時,已出現令人有合理懷疑其護短的陳述,這更需要由立法會親自追真相。- @8 x" }5 e# @+ |3 ~

0 R! u8 ~1 W' u: {2 \2 G; ytvb now,tvbnow,bttvb如果郭先生是真心誠意要維護他服務了大半生的廉政公署40年得來不易的聲譽,便更應該以開放態度接受公眾對廉署的監察,而非堅持在湯顯明事件上廉署有唯我獨尊的調權力,這最終只會將廉署推向被公眾認定是「官官相衛」的深淵。這樣,無論對廉署或香港社會而言,都是最沉重的打擊。tvb now,tvbnow,bttvb$ H7 |* G7 F( J" W1 x; S7 G; H

/ h2 [8 D0 ?; G$ u( _0 k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Y) p" T/ n4 X2 c* w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法律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