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資無法顯著成長就像緊箍咒,緊扣在台灣的頭上,不僅令人感覺「悶」,更影響到國民對政府施政的信心。 近年來,經濟有成長、勞動生產力有上升,再加上政府常採取調漲基本工資的手段希望帶動薪資成長,然而,薪資成長幅度依舊有限。 資料顯示,亞洲其他國家,如南韓、新加坡等,當勞動生產力提升和經濟成長時,薪資自然呈現顯著成長的態勢。究其因,應該與這些國家集體勞資關係制度的設計和運作密切相關。 長期以來,新加坡的重要政策都是透過勞資政三方對話機制的運作而形成的,初估至少有八個三方對話機制。南韓則是於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在國際貨幣基金會要求下,設立了勞資政三方對話的平台,而在二千年進一步更名為經濟與社會發展委員會。透過這些機制的運作,不僅有助於勞資對立的消除,對於整體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也有十足助益。 台灣也應透過三方對話的機制來處理經濟與社會發展問題,政府可採取以下方法之一:一、趁政府組織改造之際,將國家發展委員會調整為三方對話的委員會。二、或於行政院層級設立三方委員會來處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有關議題。 這次五一勞動節勞工的訴求之一是「擴大集體協商」,希望透過集體協商來提升勞工薪資與改善勞動條件。但其受惠者還是僅限於參與工會的勞工。如能透過三方對話機制,受惠者應會更多。 時值五一勞動節,為讓人民有感,政府或許應就制度面思考,該採取何種作為,才能達到經濟與社會發展利益與需求兼顧的目的。
& u+ r q/ Z* F4 V4 E B5.39.217.765.39.217.764 o3 F7 D/ l8 |( E i c& z
【2013/05/01 聯合報】
5 ^) J3 m3 l) y4 e5 q! Q- W0 D5.39.217.76
- Y& G, K9 y% ?9 H! ~1 T4 ltvb now,tvbnow,bttvb
/ z; W( P. r$ m( w' Z. p- ]$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