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雅安地震的偶然與中國前進的必然

2013年4月20日上午,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芮氏規模7.0地震,到震後第3天止,地震已經造成逾200人遇難和失蹤,逾萬人受傷,150多萬人受災。這場地震,看上去是一場偶發的天災,但經由這場地震,對中國的發展,將產生什麼樣的推動力,看上去又有諸多的必然。 四川雅安地震,看上去真的有很多偶然,這場地震離四川汶川大地震震央200餘公里,距汶川大地震5周年僅差20多天。難怪有人奇怪,中國在大災大難中稍稍平復,就會有新的挫折再臨。 事實上,還有更多令人稱奇的偶然。那是每當中國領導層換屆重組, 定有一場災難發作。早一點,是1998年7月,江澤民和朱鎔基的組合面世剛四個月,長江就發作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為當時的「江朱新政」投下巨大陰影;2003年4月,胡錦濤和溫家寶推「胡溫新政」 才一個月,SARS(非典型肺炎)疫情就在全大陸範圍內爆發;到2008 年5月,胡溫連任任期剛開始兩個月,四川汶川就爆發8級大地震。 習近平和李克強的搭配也是一樣,今年3月中習近平出任國家主席、李克強出任國務院總理,人們對「習李新政」有了種種期待,很快就出現禽流感疫情,疫情還沒有平息,大地震又接踵而至。 以前每逢災難,就會有人說「國難興邦」。這四個字有多少傳統的道理,還有爭議,但每一場災難對中國的推動,確實有現實的表現。回溯1998年那場洪水之災,當時因民間力量的興起,出現激勵人心的全民救災行動,令中國社會出現重大的轉捩點,所以後來人稱當年是中國的「公民社會元年」。 踏入2000年,災難一場場再現,社會進步的故事也重現。那場SARS疫情,滌盪出官場的醜惡、體制的弊端,結果推動了資訊的公開。而 2008年汶川大地震,除了舉國同哀,全民互助之外,一個最大的副產品,是催生了中國NGO的發展和壯大。 到今天,四川雅安地震才數日,這場天災中,中國的官和中國的民,都有全新的表現,這些表現,料將逐步成熟,成為中國社會進步新的推動力量。 於官而言,可以發現,中國領導人和官方的機構,最突出的表現,不是像過去災難中試圖展示權力,而是試圖建立公信力。首先表現,是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飛機上召開緊急會議部署救援工作,重點提出的是信息公開,要求災情、救災和傷亡的情況都要及時公開,認定這是安撫災民情緒的好辦法。 而官方部門和機構今次也積極表現,地震在周末,中國國務院多個部委都緊急會議部署和作出救災安排。而像中國紅十字會這樣的準官方機構,在民間指罵中還在力圖修復形象。甚至官方的媒體,也向民間社交媒體低頭,緊追而上地報導震況災情。 而在民間,從公民社會孕育初期的一哄而起,開始變得成熟,產生理性。今次地震,大批志願者第一時間跑到災區,難免出現交通的亂象,很快就出現成都通往雅安的成雅公路,自發讓出「生命通道」的奇景,也出現了不要過多擠占災區電訊資源、不要過多干擾救援人員的呼籲。災區救援也出現了組織得當,官方與民間的配合。而民間團體「壹基金」,更展現出專業的民間力量。 中國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目前都處在一個轉型的重要關頭。對面臨的轉捩,悲觀論佔了上風,最具代表性的說法,是中國的進與退,就在這未來的5年間,這5年間不能成功的改革,就只能等必然的革命。而對改革,人們更加悲觀,因為特殊利益集團是如此的兇猛,改革的「紅利」是如此的渺茫。 但經由這次地震初現的苗頭,人們會發現中國的轉型,既需要官方主導的改革,又需要民間自發的推動,更需要官民的良性互動,才能避免沉淪,跨過轉型期的「陷阱」,翻越發展中的「高牆」。地震以來官方的努力獲取信任也好,民間孕育出的理性也好,帶出的不僅是抗震救災的善舉和關愛,還有中國社會在災難中成長,在從容中轉型 的希望。
  U' K! ^2 |$ k# U
7 i$ {  B1 w. h3 u% d1 S7 U. G$ Z  u5.39.217.76
0 @4 V* L7 R  i- k' t3 ]tvb now,tvbnow,bttvb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