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3-4-28 10:02 AM 編輯 + h }4 g+ O- h6 Z" D) D7 m
M9 h% H- V: b" s4 V果欄﹕這場騷注定爛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9 L" K5 v' d' e
# f$ i0 N8 c) n6 M8 I) w1 }# e5.39.217.76文 阿果
+ ^- O% [! c T' w! t4 x' U7 l: c
對於「騷」,香港人向來又愛又恨。 tvb now,tvbnow,bttvb8 X" V2 k3 s; Z) B9 U* H
( c& L; \/ g( Z1 D( [0 ^
有時候,香港人熱中看騷。陳奕迅七月演唱會早前發售門票,反應熱烈,全數售罄;早幾天網上流傳一段「香港男對上海女」短片,口沫橫飛、髒話亂墜的中港矛盾,引來數萬人圍觀,一同睇騷。香港人鍾情圍觀,熱愛睇騷。對這一點,張耀榮、梁國雄、陳淨心,都會同意。
' h& Y ?9 V# H$ A
' h& \& q) f _" l* Z5.39.217.76但對香港人來說,有一種騷,注定是票房毒藥。它的名字,叫「政府騷」。
. T" L7 G* _. a' K4 ` a7 ~5.39.217.76! n$ k2 m* e! k6 M9 Q
過去廿年,香港人見識過林林總總的政府騷。表演者用盡身體各部分,傾力演出﹕有的拍爛心口(陳馮富珍表演食雞),有的洗濕雙手(董太教全港市民洗手),還有的嗌破喉嚨(曾蔭權上街大喊「起錨」)。這些騷,橋段一絕,演出賣力,卻始終無法感動港人,原因有二﹕(一)有距離——政府搞騷,經常身在民間,心在半山。官員表面體察民情,與百姓同呼同吸,惟內裏思維、觀察目光,依舊由高向低,董太的生化裝束是最佳例子。(二)錯估形勢——政府騷要親近群眾,深入淺出,通常愛象徵,好比喻,於是大玩官方和諧語言(如「關愛」、「進步」等)。偏偏市民不蠢,一邊笑與官員握手,一邊在鏡頭後直斥其非。曾蔭權帶頭起錨,以為道理顯淺,群眾和應,豈料市民冷對,青年嘲笑,明顯錯斷形勢。
* b4 o# D2 _8 g; V5 s* v( x+ Z5 l5 u公仔箱論壇
; s+ i/ f: O+ V) `1 m- X% U5.39.217.76身分認同多無心插柳
/ r+ o7 C! @" b9 `2 n0 D, Dtvb now,tvbnow,bttv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U7 Y3 A$ l0 O$ V4 x
高官搞騷,許多時候是為了安撫民心,民心騷的佼佼者,肯定是40多年前的「香港節」。1968年,香港經歷完六七暴動,港英政府為了籠絡人心,特別設立指導委員會,以「純粹娛樂」的方針,為香港人籌組一連串大型活動。結果在1969年底,政府一連十日在港九新界舉行慶祝活動,包括香港節小姐比賽、花車巡遊與青年舞會,盛空前,大眾雀躍。許多人事後分析,這場大騷令港人揮別過去,放下抗爭,擁抱新身分——香港人。事實如此?倒又未必。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v4 u3 j7 J8 r% T
tvb now,tvbnow,bttvb0 }8 m9 @. a& t& d% Q$ {
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多出自意外,少一心培植。事實上,「香港節」雖然成功令港人不分彼此,攜手歡慶(30萬人現場觀看「香港節小姐」),但卻因意念簡陋(要培養怎樣的意識?)、內容空洞(單講娛樂快感),反而無力為港人講故事、造身分。香港人真正願意以此為家,安身立命,不過因為及後港英政府推出一連串社會政策(如十年建屋計劃),再加上港式普及文化(如《網中人》)誤打誤撞,無心插柳,說到底,跟刻意培養本土意識的「香港節」,幾無關連。這樣的政府騷,目的明確,內涵缺乏,結果中看而不中用。5.39.217.76" k9 ]7 H' z; `# Z5 J4 X6 V" v6 x
: h2 s; T# J. K翻新40年前老把戲
! Z' |- d5 c# v5.39.217.76
1 l) k" O$ K; o: P+ @% |tvb now,tvbnow,bttvb40 年後的特區政府,處境相近,施政艱難,於是將「香港節」搖身一變,換成「家是香港」(政府內部向「持份者」推銷運動構思時,坦承意念來自「香港節」)。
; c; u6 q1 X+ n* x0 d7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N" m9 Z0 k) [) q6 x h* t u
4月 23 日,政府公布推行「家是香港」運動,為了隆重其事,特地在歷史博物館舉行啟動禮。啟動禮上,嘉賓星光熠熠,環節豐富細緻,宛如電視台年度籌款騷﹕先有小學生結隊高歌,「說一聲香港香港,你永遠是尋夢鄉」;後有林鄭一邊分享童年點滴,一邊縷述是次運動的構思;接,曾德成上陣,解釋「家是香港」四大主題、運動標誌的創作原意;完場之前,全體高官與小學生上台,肉緊合唱「人生中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啟動禮上,笑容滿地,港味濃郁。它計算精密,絕對應該是一場good show。公仔箱論壇. ~5 [( | x, J5 C6 @
: \7 Q0 @3 f3 Y8 l2 s X3 j. x8 x" u
The show must go on。兩日後高官穿上白色Polo恤 參與「全城清潔活動」,在鏡頭下掃街、抹地、執紙皮。看到林鄭邊望鏡頭邊抹欄杆,瞥見向來黑面的吳克儉掛起笑容,揮舞掃帚……三歲小孩都知道,「家是香港」不是一場「運動」,它是徹徹底底的一場騷。可是這場騷,香港人不買帳。「精彩絕倫」的啟動禮,換來市民集體掩眼(寧願研究膠鴨原理、糞便爆破),媒體冷淡回應(翌日報章報道,最前的在A8);官員戳力演出被傳媒踢爆在濕漉街上竟出現乾紙皮;被雞檔老闆批評「引來太多人,搞到做唔到生意」。台上熱切,台下冷淡,此情此景,教政府情何以堪?tvb now,tvbnow,bttvb6 g; W1 [& C" [6 d* I
. @7 Q5 y, B! |- M9 Z+ f+ y1 o5.39.217.76何來「全民參與」? ! L' b: q! P8 u3 h# V, |8 b4 l
( W! c2 T$ {* M4 K' e/ l P
瀏覽「家是香港」網站,細看活動詳情,發現這場騷聲勢十足,內容九流——以「活力」、「潮流」、「關愛」、「清新」分類的各項活動,其實熟口熟面,無甚驚喜,壓根兒就是典型的香港下半年節目表(六四晚會、七一遊行、佔中預演除外),如長洲太平清醮、夏日電影節、沙田月滿樂安居、大坑舞火龍……所謂大搞活動,不過舊酒新瓶,循環再用。不過,「家是香港」的最大弊端,不在活動因循,而在其背後思維跟以往的政府騷,幾無分別。
* H ~8 }/ q9 o) Y% |
! N! e% k) m+ d2 {首先,它照舊跟市民有距離。林鄭多番強調「家是香港」並非由政府作主導,其策劃及執行,都鼓勵公眾參與。然而,在三月舉行的兩場「持份者會議」上,我們看見官員與社會名流、各界代表(如施永青、胡恩威等)言談甚歡,卻不見師奶蹤影、阿伯發言;已經舉行至第四屆的「全港運動會」,大賣廣告,呼籲「齊來參與」,但究竟如何參與,卻從沒言明;掛上「全城」名銜的清潔活動,只見官員做樣,不見市民抹地……所謂的全民參與,究竟去了哪? 公仔箱論壇" C" f$ h: J3 @. r9 V: J% T
* V, m; ?& }, t) u5.39.217.76港人關心的是「家怎麼了」 + e8 o+ _' ^4 r; z+ q! r! o
3 c8 e( o0 x* {7 P第二,在錯估形勢。「我們或許沒有共同的過去,但我們肯定有共同的未來。一家人只要齊心一意,無分彼此,香港的各樣問題必定可以解決。」梁振英撰文介紹「家是香港」,這場騷打的,顯然是家庭牌。三、四十年前,香港社會不穩,港人身分迷失,這種「同舟共濟」、「獅子山下」的口號,我們曾經賴以維生;然而時至今日,香港人早已視這地方為家,他們毛躁不安,不是不肖忤逆,而是因為家庭環境不復以往,核心價值逐漸(被)扭曲。這個年頭,本土意識回復高漲,港人根本至愛家庭,孝敬父母,就怕阿爺與豺狼。家是香港?我們真正關心的,是這個家究竟怎麼了。2 g9 z" |" P& d
公仔箱論壇- i- h/ a: p0 ^. X$ t8 d
最後是意念空洞。這幾天瀏覽網站,細聽講話,我發現活動意念流於空泛,讀後摸不頭腦。究竟何謂正能量?要令香港人重拾「正能量」,應該鼓勵他們多唱《獅子山下》、參加「長者仲夏齊關愛」?還是嘗試消滅「上唔到樓」、「物價高」、「自由少」等負能量源頭?我們的政府,竟然選擇前者,重新包裝,大肆鋪張。香港人搖頭掩臉,是意料之中。
, m4 z3 d. f, L2 G, ^! w" s6 t
. v/ B. i8 |! `# Q5.39.217.76「家是香港」這場「運動」,表面永遠 good show,民意卻繼續no show。我們可以預期,它最終只會淪為一場爛騷,甚或(又一場)小丑騷。
7 G! P, u; j( Y( C4 [/ T$ q% @9 t
2 T3 P( O+ v0 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