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地處中國西北內陸的寧夏回族自治區一些農村採訪時發現,出於對優質教育的渴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期盼,越來越多的農村家長把正在上小學的孩子轉學到城裏,意圖跨越城鄉教育差距的鴻溝。 今年12歲的張嘉勇家住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瑞應村,準備上四年級時,父母將其從原來的瑞應村小學轉學到位於城郊的中衛市第十小學。新學校距離他家約7公里。由於父親在鐵廠打工、母親在家種大棚蔬菜,小小年紀的張嘉勇第一學期只能騎自行車上學。所幸,之後當地配備了校車。「新學校設施好、老師教得也好,以前我只能考80多分,現在能考90多分了。」他說。 張嘉勇並不是瑞應村小學第一個轉入城市學校的學生。「以前學校有一兩百個學生,可這兩年許多人都轉走了。」張嘉勇說。 與瑞應村小學的學生轉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衛市第十小學的「擁擠」。校長王文傑告訴記者,學校現有學生1122人,由幾所村小學合併而來,這兩年因為教學品質好贏得了民眾的口碑,像張嘉勇這樣從農村轉來的學生越來越多。 在農村從教多年的劉鵬翔是寧夏固原市彭陽縣韓寨村完全小學的校長。他告訴記者,這所學校2002年時有學生234人,今年只剩下75人,排除出生人口減少等因素,大部分都是轉入到縣城上學。「現在農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只要家庭條件稍好點的就會想方設法把孩子轉到更好的學校。」劉鵬翔說。 與張嘉勇不同,更多的農村孩子進城讀書後,多由家長在城裏租房「陪讀」或者進入城市的全封閉制寄宿學校或名校辦的寄宿班,由此花費會更高。但這些農村家長多數認為這錢花得值,「如果孩子的早期教育抓不好,大人賺再多的錢也沒用」。 記者採訪發現,雖然現在大多數農村小學都蓋起了新教學樓,改善了原來學校的基礎設施,但是辦學條件還是跟不上教育形勢的需要,現代化電教設備仍是難覓蹤影。另外,一些農村學校的教師老齡化趨勢嚴重,而農村教師的專業結構不合理也是讓家長不滿意的重要原因。 劉鵬翔告訴記者,全校9名老師,5名55歲以上,最年輕的也有43歲。把孩子轉到城裏上學,是許多農村家長權衡利弊後的艱難決定,他們希望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將來考個名牌大學,找個好工作。他們把改變命運的希望寄託在城市學校。對此,專家認為,教育或許會成為推動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動力之一。與此同時,還有更多的農村孩子跟隨打工的父母走得更遠。 多年來,在中國教育部門的改革和督促下,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當地接受免費義務教育的問題已經逐漸解決。近期,包括北京、上海、廣東在內的中國多個省份相繼公佈異地高考方案。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流入地繼續升學考試的夢想,也有望逐漸成為現實。 【2013-04-26 新華社】
3 a$ ^0 I, {3 y5.39.217.766 Y% W' I% N+ E7 w# p) u
; G' g9 x0 y! N2 s6 K) q6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