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亞洲最成功的故事之一,2300萬人民享有的購買力超過日本和英國,…全球電子產品,其中多少是由某家台灣的公司所製造或設計」。這段對台灣讚不絕口的描述,出自本周三的英國金融時報,但此文的標題卻是「台灣,該換檔了(time to change gear)」,強調台灣雖曾創下經濟奇蹟,現在卻成長趨緩,令人擔心「世界級的高科技產業」正喪失競爭利基,有待全面性改革。 這些話說來也是卑之無甚高論,國內的專家、反對黨、甚至政府施政目標,都把「產業轉型」掛在嘴邊。顯然大家都知道,從人才培育到產業政策,台灣已在「不換檔就要失速墜落」的邊緣上。 馬政府不能說是沒做事,但政策方向對不對?有沒有中心思想?有沒有自我矛盾、自我抵銷?才是關鍵因素。最近將啟動「自由經濟示範區」計畫,標榜自由化和鬆綁,專家評論見仁見智,主其事者則呼籲不要看衰台灣。但例如今天經濟日報社論所提醒:示範區減稅需細膩配套,「回顧台灣產業的租稅優惠歷史,上自獎勵投資條例、下至產業創新條例,60年來無一日間斷…遺憾的是,這條減稅扶植產業的獎勵臍帶,國庫以犧牲數千億元稅收,換取經濟成長的成效貶大於褒」,這段警語可有偏頗不公? 政府若以「自由化」為中心信念一以貫之,或也能有成效,近日去世的英國鐵娘子的「柴契爾主義」及同期的「雷根主義」曾稱霸一時,即是一例。但號稱自由化的台灣,問一問業界感受,對金管會和NCC的管制是何評價?再如國營或官股企業,時時受「政策使命」所掣肘,從台電與民營電廠的契約,到近日傳出「國光生技拒出席衛生署疫苗會議」事件,其中隱藏難與外人道的政府插手干預,成為業者追求效率的致命傷,這些場景中的「自由化」準則又躲到哪裡去了? 史學家強森( Paul Johnson)為文評論柴契爾一生功過,特別強調她自幼受父親教導要誠實並堅定信念,影響了她一生的政治作為。台灣「該換檔了」,但政府以經濟示範區能否示範自由化的信念?政務委員謂「三年見真章」正可留待檢驗。
# f' G& b6 i( ], d! @1 N
: ?2 O6 I) k1 f: J* o- o5.39.217.76【2013/04/12 聯合晚報】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d# ~3 P( o$ ]3 T' L
5.39.217.764 a1 \! b4 W! o( i4 H# M
8 z% U5 @7 }& d( N1 W) p2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