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從雁行理論到火箭理論

上世紀二戰之後,西方經濟學中經濟成長與經濟發展曾是一門顯學,各種模型與理論備出,爭奇鬥艷,其中有源自於日本的一支,叫「雁行理論」。 當時,1970到1980年代,日本經濟銳不可當,被哈佛大學傅高義教授評讚為「日本第一」,時有日本學者也針對東亞經濟提出所謂的「雁行理論」,意思是東亞經濟發展有如一雁群,日本作為雁之首,是領導者,緊跟著日本之後的是台與韓、港與星,即亞洲四小龍,之後跟上來的是馬、泰、菲、印尼等。這一群雁,在日本領頭之下,成「人」字形飛行,是謂「雁行」。 無論從資本及技術的移轉乃至生產鏈的銜接來看,在那段期間,「雁行理論」是有說服力的,但為期不長。主要是出現了兩個變數,一個是日本自己,自1991年房、股兩大泡沫破滅之後,即陷入了超過20年的「失落」,雁首沉淪,雁群自然也不再成形;另一個是中國大陸,雁旁冒出來了一條大龍。 中國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迄目前為止,以及到可預見的將來,走出了另一種截然不同,但說服力似乎更具普遍性的模式,其增長動力可以火箭為喻,故可稱「火箭理論」。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初期,除了土地與勞動力,一無所有,只能靠開放政策,以土地與勞力為誘因,招商引資,在引入的資本、技術、原料與在地的勞力與土地結合之後,終於生產出大量物雖未必美,價卻相當廉的商品。但這些商品因國內市場遠遠還未成熟,只能外銷。很幸運的,正好碰上了空前的全球化大浪潮,這個巨大的出口市場對中國而言,幾乎是大到了「想賣多少,就可以賣多少」的地步,這即是讓中國經濟在過去30多年可以獲致年均9.8%高增長率的第一節火箭。 進入新世紀之後,由於911之後恐怖主義盛行,2008世紀金融海嘯,不但主要大國面臨財政困難,必須緊縮財政,還有保護主義興起,匯率戰開打,全球化舉步維艱,甚至往往不進而退,各國在出口擴張不易的情況下,不得不尋求突破,突破之道有二,一是FTA(自由貿易區),二是擴大內需。 FTA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通過談判,相互承諾減讓關稅、開放市場,這即意味著在傳統意義的外需與內需之外,創造出了第三種的新需求。近年來,各國對這種「無中生有」的「新需求」趨之若鶩。以中國大陸而言,與東協的10加1,與港、澳的CEPA,與台灣的ECFA,以及正在展開的中日韓FTA。此一形勢,可視之為第二節火箭。 另一個突破,是擴大內需。中國大陸13.5億人口,無疑是全球最大規模的潛在內需市場,但這需要進行許多深化的改革,如收入分配改革、國企改革、城鎮化改革等,如改革有成,龐大內需市場形成,將是中國大陸推動經濟繼續快速增長的第三節火箭。 中國大陸之外的日本及亞洲四小龍情況如何?跟大陸一樣,日、台、韓、港、星,都有過第一節火箭(出口),也同樣面臨當前的全球化阻力而不得不尋求突破,但就第二節火箭(FTA)而言,韓、港、星的處境較好,日本受制於國內政經環境,台灣受制於外在政治形勢,相對不利;就第三節火箭(內需)而言,嚴格地說,無一理想。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韓、星卻另闢蹊徑,通過創新來創造出新的需求,韓國的文創產業(電影、遊戲)及三星,新加坡的博奕與觀光等,都是令人驚艷的例子,或可視之為第四節火箭。 中國大陸、日、台、韓、港、星,都靠第一節火箭升空發跡,現在,也都面臨第一節火箭燃料快要用完的困境。接下去,中國大陸還有第二、第三節,韓、星還有第二、第四節,台灣呢?台灣沒有內需的條件,但至少應有智慧與志氣從韓、星經驗中得到啟發。 ' D- X5 b& y# }9 F4 A' w
公仔箱論壇( Z8 Z  S$ D5 z+ B' z$ K
【2013/04/03 經濟日報】+ \( z  P9 v2 F0 |6 f8 M

3 d  v% A1 D$ T1 ]1 Ctvb now,tvbnow,bttvb
) Q# H3 b9 P8 F6 p6 O1 a+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