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青年節,除非放假,否則未必會引起大家的關切。惟近來發生兩件與青年典範有關的社會新聞,深值討論與省思。一則是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因不符EMBA就學資格無法申請事件;另一是,李安執導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成功賣座。 的確,台灣許多人才及產業均具備全球一流的實力,然而近年來,產業界卻飽受人才外流的衝擊,抱怨極度缺工,諷刺的是,大專院校畢業生失業率卻高漲。 表面上問題的主因,在人力供給與就業需求間的供需失衡,事實上,卻是不折不扣的政府政策錯誤。長期讓教育政策及產業政策各行其是,於是十數年來台灣廣設大學研究所,造成高學歷失業者眾,而企業卻找不到高職或專科畢業即可僱用的作業員,產業需要的技職教育幾近消滅。 另外,政府放任產業壓低薪資,更加速了高素質人才的出走,因此台灣的產業經濟問題的發生絕非「市場失靈」,而在「政府失靈」。 去年,教育部比照大學五年五百億頂尖計畫,提出三年兩百億「技職教育再造方案」。結果今年度預算卻僅是由教育部勻支三億元辦理。而明年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對國中升高職只提出敷衍式的適性輔導手冊,及考取證照在比序時加分等毫無效果的手段。教育部不但對高職及專科的漸趨消滅無感,甚至還將十二年國教設計成為以升普通高中為主的國民義務教育,加速消滅技職。 由於少子化及教育政策的失當,使得台灣發生學生人數不足,及流浪教師日增的現象。二○一一年,教育部提出建立台灣為亞太高等教育中心,希望藉由台灣高品質的教育資源,吸引亞太地區人才至台灣就學,以協助解決上述問題。 然時至今日,除與印尼簽訂交流專案,馬來西亞開始承認台灣學歷外,顯然成效不彰。日前又祭出承認中國學歷及開放中生來台修習技職教育等措施,看似可增加中國來台就讀,但在台灣教育政策失當,及與中國相互開放的原則下,恐怕台灣去中國讀書的學生將比中國來台灣的多,勢必更加惡化台灣教育產業問題。 事實上,台灣面臨的教育危機,也是全球化的教育危機,也可成為台灣的轉機。台灣應打破原有的框架,將教育視為國家戰略一環,將教育視為台灣發展的戰略主軸,例如:將教育產業視為國家戰略產業,在國內教育上形成產業的分工及整合,配合企業發展的人力資源需求,並強化台灣人力資源及人文素質,促進就業及經濟發展,並推動台灣公民社會的形成,進而成為亞太地區的人力資源整合平台。
( e1 [# G w,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r( V4 ?- c. Q5 `: m4 z7 s9 u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013/03/29 聯合報】
# c7 C1 }* y/ [, b5 z3 b$ J3 r
) }2 o/ k6 [7 D, Y公仔箱論壇: y8 {$ P3 e; c3 Z. K4 R _1 O;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