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共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大部制」的改革思路之後,中國以「大部門制」改革為主的政府機構調整一直是中外媒體的焦點話題。新一輪「大部制」改革拉開大幕。在醫療、食品、交通等關係民生的政府部門調整職能後,簡政放權的改革預期能否實現,諸多改革難題待解。/ Q, B3 v- R6 v) K
5.39.217.76, d) { g, u" Q( Y7 p( }) m2 j5 M1 F
200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公布後,國務院新組建交通運輸部等5部委,改革後的國務院組成部門設置為27個,這次調整也被媒體稱為「第一輪大部制改革」。在一些專家看來,與2008年啟動的第一輪大部門制改革相比,此次機構改革屬於接續性改革,著重解決前一次改革的遺留問題,以及五年間新發現的突出問題。較之形式上的切分組合,此次改革更強調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運行的「軟件」。% N6 O6 L6 L) ^ L: b
) [* f2 _" t/ U6 J( V! Y+ P
1978年至今,國務院分別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進行過6次大的機構改革。但是長期以來,一些政府部門職能重疊交叉,政出多門、權責扯皮的現象還是備受社會詬病。對這些問題,本次方案也指出,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馬凱強調,突出職能轉變,該下放的權力必須下放。 b# o/ j) I. }4 L1 v
- H4 j! P, N& \* M- }* `2 a, t. d/ z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分析,大部制改革的目的在於簡政放權,「近些年一些部門『向上收權』的趨勢越發明顯。」
* K( Q9 K+ w1 Y9 C4 E" ~5.39.217.76「改革肯定會遇到阻力,這次改革能不能成功達到預期目標,還是要看對於利益格局的調整能不能到位。」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表示,真正做到簡政放權,要理清政府同市場和社會關係,理清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此外,還要進行審批制度的改革,「沒有審批和許可制度的改革,簡政放權基本就是空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