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幸福指數與幸福圖像

行政院長江宜樺上任後,緊鑼密鼓追蹤「國民幸福指數」編製進度,責成主計總處於今年8月正式公布我國國民幸福指數統計結果;主計總處則快馬加鞭,先後公告我國國民幸福指數國際指標與在地指標。我國國民幸福指數的編製,是否能帶來國民真正幸福,各界高度關注。 根據主計總處所規劃的國民幸福指數國際指標,係採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美好生活指數的的11個領域24項指標,11個領域為居住條件、所得與財富、工作與收入、社會聯繫、教育與技能、環境品質、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健康狀況、主觀幸福感、人身安全、工作與生活平衡;至於在地指標則沿用前述國際指標的11個領域,再另行研提38項指標。 綜覽前述國民幸福指數內涵,絕大部分仍著眼於個人、客觀生活條件的評比,迥異於一般民眾主觀幸福感覺。大家都知道,幸福是相當主觀的感受,很多國家的指標數字不如台灣,但人民的幸福感卻很高。因此,一個值得追求的夢想,以及看到夢想逐漸實現的過程,其實才是幸福最主要的來源。江內閣即將發布的我國國民幸福指數統計結果,似未能具體勾勒台灣社會幸福圖像,如何讓民眾感受到夢想在實現中,貼近社會大眾主觀感受的幸福,是政策往前推進的一大挑戰。 無獨有偶,2月總統府月會,由馬英九總統親自主持,邀請政治大學吳思華校長以「人文創新、共創未來」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專題演講中指出,要建設創新社會,除了重視科學技術以外,更要建立「人文創新」的邏輯思維,發揚「以人為本、在地創新、共創價值」的理念,方能為社會帶來真正的幸福。具體實踐上,吳校長為台灣勾勒出「社會幸福圖像」、呼籲未來台灣不僅要能創造許多高附加價值的經濟活動,提供更多具有高成就感的就業機會,還希望擁有一個高度關懷的社會系統,營造高品質的生活環境,這個描述讓幸福的輪廓更清晰。 由人文創新的觀點出發,社會幸福的第一個圖像是高附加價值的經濟活動;未來的產業發展不迷信新興產業,而是透過跨域技術整合,結合通路與服務,建立自有品牌進軍世界,讓國人感到驕傲;企業增加營收利潤的同時,要能帶動受薪階級薪資改善,讓GDP的成長能與人民生活幸福感同步。 社會幸福的第二個圖像是高成就感的就業機會;要營造能激發創意的工作環境,活化草根力量,搭建圓夢舞台,讓年輕人勇敢築夢,展現旺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不僅讓年輕人有事可做,更可做自己喜歡的事,進而串起創意、創新、創業的價值鏈,創造個人與社會的雙贏。 社會幸福的第三個圖像是高關懷的社會系統;在創新驅動的過程中,應提供弱勢族群更多的照護,避免引發新的社會階級對立,亟需整合志工、第三部門、社會企業與政府治理的創新能量,以追求公益來成就私利,建立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祥和社會。 社會幸福的第四個圖像是高品質的生活環境;需盤點各區域的人文與地理資本,將創意元素融入生活脈絡,強化生活、生產與生態的緊密連結,賦予生活新的價值主張,導入生產、消費、創作、展演與交流的複合生活機能,創造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提升居民認同感與自信心,形塑新一代創意園區,打造319個創意城鄉。 綜上所述,人文創新能讓整體社會幸福,並能帶來個人幸福。執政團隊應跳脫國民幸福指數編製的小框架,先給人民一個清楚的未來想像,讓大家有感,再根據整體勾勒的藍圖轉換成具體的指標,如此才能為在地民眾帶來真正的幸福,進而打造台灣成為創新社會與幸福大國。 6 C+ H5 o& Q" H7 p1 Q- r- l
5.39.217.76: {( I8 \3 L: ?5 D# F# q
【2013/03/11 經濟日報】tvb now,tvbnow,bttvb3 l/ s5 `) _) w6 u& t7 H3 L

) o7 w3 o1 [6 f& a% U
5 A; e- H+ D  s/ U% D. K- [( U( @1 @1 F" B

1

評分次數

  • aa00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