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搶救農業/沒人耕種 去哪吃台灣農產

欣見中研院能針對農業議題,邀集相關領域學者集思廣益,除了對既存農業問題,一針見血地提出警告,更提出諸多建議。筆者擬就實地參訪農家所見所聞,補充一二。 養殖界的朋友反映,過年期間白鯧缺貨,雖然農政單位推薦多種國產魚替代,但是零售市場多為大陸漁貨。由於沒有產地標示,消費者也無從得知,國產養殖業者深受低價漁貨傾銷之害。反問石斑不是銷到大陸去了?掌握不到通路,還是任人宰割。 幸而,業者更弦易轍,改以急速冷凍包裝替代活魚出口,不但在包裝上標示產地,而且保存期間長。甚至以雜交石斑替代純種石斑,藉此和大陸當地產品做區隔。業者期待,國內消費者也能支持國產急速冷凍包裝產品。能否如願,還得要靠農政與衛生相關機關之宣導與協助。 產地標示在開放農產品市場後,成為國產品重要的保命符,尤其美牛叩關之時,因為有產地標示規範,不但消費者吃的安心,農民也更有信心標示「國產」。 如今面對美豬可能來勢洶洶之際,如果只是要求國產畜產品「不能」使用瘦肉精,對豬農極不公平。合理的機制是,讓農民自由選擇使用,但是國內豬農如依然堅持不使用,則能與進口豬肉做市場區隔。產地標示的背後,承載著農民的榮耀與消費者的信賴,哪一個政府機關確實監督或把關?或許決策者不曾肯定產地標示的重要性。 更艱難的問題是,不容易吃到國產品,因為願意從事農耕的年輕人愈來愈少。 筆者有位學生在枋寮種植蓮霧,果園不噴除草劑,果樹不用矮壯素,因此不需擔心農業殘留,產品之品質與風味極佳。眾人慫恿她擴大經營規模,她搖搖頭表示,一甲地的果園只有她和年邁雙親。如果農業只是做疫苗或基因工程醫藥蛋白,或許人才供過於求,但是在農地耕耘者明顯短缺是事實。沒有人生產時,再也不會有滯銷的問題,當然也不需要開發生技加工產品。至今仍欠缺吸引年輕人務農的誘因與機制。 一個在建議書被忽略,卻是農委會當前最棘手的問題:如何對大陸農產品解禁?執政者簽訂ECFA的承諾,猶言在耳,開放傳聞卻甚囂塵上,農民惴惴不安。 雖然趨勢所在,終究必須面對,但是僅僅「建立兩岸組織性及系統性之農業專業平台與機制」,並不能幫農業部門解套。解禁的時程與能夠換取的利益,都是必要的考量,因此更周詳而完整的內容,才符合農委會與農民的期待。 農業產值占GDP比例低,但攸關國計民生且問題錯綜複雜。中研院的建議書,應該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更期待翁院長能持續並且開放更多人參與農業議題之討論。
$ Z# e5 x+ I4 n# p: j; A: w% Rtvb now,tvbnow,bttvb

( s  m8 l, {3 r0 I0 s
' S# e5 j, U/ A& m& |公仔箱論壇【2013/02/22 聯合報】tvb now,tvbnow,bttvb; c3 J6 k- L6 p! m9 i. w

9 E0 @; |2 f$ I1 N0 otvb now,tvbnow,bttvb
3 f' }. U( p3 G: l; Wtvb now,tvbnow,bttvb

1

評分次數

  • jjwah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