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星座] 星座与自我

对于星座的研究,心理学里面其实有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如同宗教一样,星相学的存在有其社会根源和心理根源。从年龄上来说,星相学的粉丝们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正处于寻找自我的时期,星座是他们了解自我的一个工具。星相学的另外一个作用是提供了一种解释框架,这种解释框架可以排除个人内心的不确定感,这种不确定感是社会不确定感在其心理上的反映。在我们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变化也常常意味着危险。这种危险在个人迷茫,寻找自我而不可得的时候会更易感。于是,年轻人一窝蜂地奔向星座,拥抱星座,他们其实拥抱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tvb now,tvbnow,bttvb6 D' W+ M6 c- W2 X5 i

7 v3 c3 u) y# t  c5.39.217.76好了,还是看一看心理学中对星相学的研究吧。毕竟,真刀实枪的实际证据比什么都更有说服力。tvb now,tvbnow,bttvb0 N' P, p! I5 |( J
5.39.217.76$ @8 ]6 h' J- L. m( y
2005年,西南大学的苏丹和郑涌在《心理科学》上发了一篇文章《质疑星座决定人格特质的实证研究》。他们的结论是“本研究以16PF 为工具,测查了165名大一学生,并按被试的出生日期和时辰确定了其星座。总的来说,结果不支持星座决定人格倾向的理论”。+ n/ q0 k/ V. O
5 P/ C& {0 ]2 X7 B$ ]6 u
2004年,华东师大董宣如的硕士论文《星相学对中国学生的影响的人格心理学研究》结论稍有不同。他发现,女生比男生更相信星相学;初中生比高中生、大学生更相信星相学;奇数星座的人比偶数星座的人更外向,等等。5.39.217.763 h  s* U/ |" {
5.39.217.76/ @5 e$ f# ?) H; R1 R
2003年,还是华东师大的董宣如,外加他的导师孔克勤在《心理科学》上发了一篇《星相学与人格心理研究》的综述。在这篇文章中,他们发现,国外对星座的研究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结果。比如星相学中有两个假设,“奇偶效应”认为太阳星座是奇数星座(白羊、双子、狮子、天平、射手、水瓶)的人更外向,太阳星座是偶数星座(金牛、巨蟹、处女、天蝎、摩羯、双鱼)的人更内向;“水象效应”认为出生在水象星座(巨蟹、天蝎和双鱼)的人表现出更大的情绪性。对于“奇偶效应”,支持的研究包括Smithers & Cooper(1978),Jackson(1979),Van Rooij, Brak, & Commandeur(1988,1994),Clark, Dave, Gabriels & Toos(1996),不支持的研究包括Veno & Pamment(1979),Jaekson & Fiebert(1980),Saklofake, Kelly, & Mekerraeher(1982),Russell & Wagstaff(1983),Fourie(1984), Mohan&Gulati(1986)。
) v7 x, x" Q9 ]$ o5 c+ }: R. O* ]0 M5 ntvb now,tvbnow,bttvb; D1 \2 i4 L/ Y
2004年董宣如的论文发现了奇偶效应的存在,但没有发现水象星座的个体更情绪化(水象效应没有被证实)。有趣的是,他发现水象星座的个体相比其他星座,具有较低的攻击性。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F$ Y0 _# F9 `! ^
tvb now,tvbnow,bttvb/ w$ ^5 q6 E- u0 H4 h9 i+ `0 [
总体来看,星相学并没有科学证据的支持。倒是很多因素影响人们对星座的笃信在这些研究中被一再发现,比如性别(女性比男性更相信星座),比如自我归因或自我暗示(毕马龙效应)。公仔箱論壇7 y/ [) D% V- `4 u  u5 m
tvb now,tvbnow,bttvb/ }3 G4 f1 e$ R7 @; T0 p  [
可以保守地说,没有证据表明星座和性格之间存在稳定的联系。但是,一个相信星座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和星座中的描述越来越像,这其实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简而言之,你相信你是什么人,你就有可能变成那种人。催眠的前提也是相信,不相信催眠的人很难被催眠。
! J. B' a" e9 d' F' o
/ l, F8 @8 v% n& I公仔箱論壇现在,你做好准备相信星座了吗?不然,你很难被星座“催眠”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