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君:看窗——「希望原則」裏的學民思潮
/ i' {+ T8 e8 @# ]+ R" Dtvb now,tvbnow,bttvb
# t# ?! m6 z# Y公仔箱論壇" V; X; l+ Q; |7 c( j
那天風雨過後,又是一個陽光普照的星期天,香港人又上街了,和應着學民思潮簡樸的願望:「改變始於足下。」窗外的旺陽高掛,為港人默默祝禱。想起回歸十五載,我們的腳是多麼忙碌,身心是如何疲憊,還是小孩子拿着的標語逗我笑了:「我要洗頭,不要洗腦」、「我要中史,不要食屎」,當然還有學民思潮成員的情感與運動理念深深觸動我,他們說:「學生不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乃是現在的社會公民。」這一趟反洗腦反國民教育的社會運動便是由他們發動,他們早在2011年已不斷發聲,最近更與家長及教師團體結盟,監察批評抗爭,7月29日的運動只是漫漫長路的開端。 P% ^9 y% p: R% G& Y5 x
5.39.217.76, T9 I' t0 _8 G4 t/ l
少年學民的興起和結盟,是香港社會運動的一個極重要的里程碑,雖然歷史仍在進行中。九七後社會運動的年輕化着實叫人振奮,因為追尋公義的理想不但得到承傳,他們更是拓展新議題的起動者。這叫我想起千禧年的第一個十年,在2003年以後,香港像在重創後浴火再生。當時社會運動的推動發起人也是年輕人,是比少年學民年長的80後,從舊社區天星皇后清拆的保育到反世貿反高鐵運動,有一脈相承的理性和熱情。但是,這次學民思潮最叫人動容的不僅是他們如何花青春在這場運動上,叫人不用再引用魯迅在《狂人日記》裏「救救孩子」的呼籲,因為孩子可以自救,這次的運動還呈現他們如何不畏建制權力的威嚇,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在權貴官僚的眼中,這一群少年學民本應是乖乖受教的被動客體,但他們現在反過來成為行動的主體,一針見血,看穿「國民教育課程指引」之「中國模式」裏情感教育的謬誤;他們雖沒有熟讀政治學,卻能警惕國家認同乃偏頗的意識形態,一呼百應。霎時間,泷人發現我們的城市沒有大國民,卻有小學民。tvb now,tvbnow,bttvb; {9 D% f3 q$ J H% Y* Y( D- N8 v
0 d8 D: z6 A! V1 Q6 ltvb now,tvbnow,bttvb我想他們所實踐的是左翼思想文評家布洛克(Ernst Bloch)所謂的「希望原則」,雖然布氏所談的不是社會運動。《希望原則》(The Principle of Hope)乃布氏評論文集(分三冊),洋洋數十萬字,以烏托邦的想像看希望如何成為改變世界的動力。這本巨著有百科全書的宏大規模,內容頗艱深,以文化批評的角度分析西方哲學、文學、藝術裏烏托邦想像如何成為希望之喻,在香港芸芸學者中,嶺南大學的陳清僑教授曾撰文討論其思想,並論九七前的香港電影,輯在《否想香港》一書中,值得一讀。我不得羞愧的承認,The Principle of Hope這巨著我從來沒有完成,不過深深喜愛布氏如何闡釋「希望」這概念,論到「希望」的無處不在,從古希臘哲學到通俗文學,從偉大的抽象理念到微不足道的白日夢,「希望」是動力,雖然並不保證什麼,但敢於想像未來,勇於從重創裏學習,把人類推往不可知的前方。他曾這麼言簡意賅的為「希望」下定義:「敢於為一個真實而具體的政治素求而努力抗爭的動力,就是『希望』。」5.39.217.76: _ G+ m! \, V/ ~: t
- w9 U& u- l8 a, y0 ` y任何想實踐「希望原則」的人必須在他們所爭取的議題上持之以恆,以理性繼續探索,豐富自己的知識,想像未來。中外歷史,許多無政府動亂發生時,鼓動事件的發生往往純粹是不滿的情緒,縱使有議題,卻沒有持續的辯論和思考礇聚泷人的力量,待人民的情緒降溫後,一切煙消雲散。所以少年學民在結盟抗爭之際,也必須不斷思考國民教育引發的問題,在此過渡期間罷課罷教與否不是核心問題,因為無論「國民教育課程」撤回與否,我們的命運都與「國家」相連,縱使我們從來都只是公民和一區之民;在國際政治秩序裏民族國家已成了必然的模式,但是追求沒有國界的世界不是向來都是許多人的簡樸想像嗎?國族想像以外的其他思想模式不是更切合今天的香港麼?驅動變革不就是充滿生命力的「希望原則」麼?0 i" p$ S- S3 c
; F* G' `; Z0 \4 v. f$ M# Y: ptvb now,tvbnow,bttvb希望原來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猶如上帝之於空氣與光,說有,便有了。這是我很喜愛的作家黃碧雲說的。公仔箱論壇) V$ P; ~$ c9 O3 Z3 E- g
tvb now,tvbnow,bttvb+ R; v5 d4 \/ x8 E; r' k
願與少年學民共勉。公仔箱論壇3 a6 R |1 b9 B& B* `
5.39.217.761 z" i% |; l( I0 {- r
, f4 A! _5 i; d: B4 g k1 F' L S5.39.217.76: c9 W+ e# u( G( N! p
作者簡介: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系主任。研究及教學範圍包括香港文化、視覺文化、城市及全球化問題、文化理論、小說與電影等。酷愛茶葉、果醬、文學、電影和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