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京721暴雨死亡攀升 官方欲說還休(圖)

5.39.217.76# v' h% K0 n/ c
北京房山區被水淹沒的農田裡撈出王建生的屍體2012年7月23日。路透社


- g" |) y$ I( b4 w; a. I: a: w+ b5.39.217.76
7 L" L0 Q" t, a, J8 O# _昨天(7月25日)晚間昨晚,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召開“7·21”災情的第二次新聞發布會。記者們發現,在新聞官員們手中的講稿中,此次北京水災的死亡數字已經攀升到了61人(今日消息已更改為77人,看中國編者注),但新聞發言人卻“欲說還休”,仍在遮掩。
, D0 Q/ h7 Y8 J: k% f5 s) `/ I, N: i
此外,許多網絡傳言指出,在房山區與河北交接的部分鄉鎮,大雨導致的山洪非常嚴重,地處偏遠的山區死傷慘重,死亡數據可能還未匯總確認,因此,61人的數據仍不是最終數據,未來仍可能繼續攀升。
8 S6 j; j; `% M* c/ B. Z  m7 w5.39.217.76
) b% U2 w# V/ n" L1 r2 w據今天出版的《長江日報》的報道,昨晚9點半左右,首先由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副指揮長、新聞發言人潘安軍通報災情,他對着一份書面材料,剛念到“全市因災傷亡”時,潘安軍有一個暫停,並未念出具體數據,隨後他繼續說“全市因災人口160.2萬人......”
7 F6 j6 }6 w' X! n5.39.217.76$ l& c9 }) s' g/ F& x( ^, i
此後,在他的介紹中,不再提及傷亡情況的字眼。進入提問環節,期間,此後,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的記者分別獲得一次提問機會,但當時無人問起目前公眾最為關心的此次災難中的死亡人數,當潘安軍回答完政府如何開展善後和災后重建工作的安排后,主持人宣布,新聞發布會結束。
  E* R5 C2 O) Y& y# C/ h/ o5.39.217.76
! X4 R1 w/ [3 e% r會後,記者們紛紛責問獲得提問機會的幾位記者為什麼不當場發問死亡人數。一位記者無奈地說:“事前組織者跟我們溝通過,說這個問題比較尖銳,最後留給鳳凰衛視來提。但是,鳳凰衛視最後沒有獲得提問機會,發布會就結束了。”
# L3 l% E0 T9 ]8 f% y3 A4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39.217.76' R+ n( Z6 ?7 ^; c+ j
發布會結束后,記者們急了,紛紛站起來,追問最新統計的死亡人數。有位拿着CCTV話筒的女記者大聲說:“我看見你(指潘安君)手上拿的材料了,上面寫着死亡人數是61人,其中因公殉職5人。”主席台上的幾位發言人集體緘默,並迅速退場再無其他回應。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n3 [1 S% j6 k: V# X
/ `+ z& K7 f1 G2 g
昨天上午,(7月25日)上午,北京市政府“7·21”特大自然災害善後工作領導小組舉行第一次會議,但此次會議,許多媒體被拒之門外,官方的理由是此次會議僅限於北京市宣傳部通知的媒體。公仔箱論壇* |: w; D# P, x# b5 I3 s6 c' C

6 a5 A6 ^0 ?8 j' z; D當天下午,北京市屬的《北京晚報》報道,北京市常務副市長、“7·21”特大自然災害善後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士祥在會上介紹了此次水災的善後搶修工作,並表示,將“適時”公布因災死亡和失蹤人員消息。幾天前,中共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也曾對外表示,“因災死亡情況及時向社會公布”。5.39.217.76/ T, A! J& e7 c; i6 x
tvb now,tvbnow,bttvb9 x7 _+ _7 c4 j( S7 R
為何在當晚的發布會上,已經寫到了新聞發言人稿子上的數據仍不予公布,自然引起了網民的許多不滿。. A# B( R' q$ L" L0 y, n5 P
5.39.217.766 s& l  _5 d, Y/ f+ N$ U
今天出版的中共中央機關版《人民日報》也就此發出了異議,該報刊發了該報評論員范正偉的評論《傷亡人數不是敏感話題》(網絡轉載標題)。
& F7 S) Q& |0 L( F' k: r, _5.39.217.76
( J1 _3 {$ m% u* v( g文章說,與公民個體的信息披露不同,政府的甄別匯總有一個過程;與網絡的隨機發布不同,政府的數據發布也有一套程序。但就死傷人數來說,是否可以滾動發布,先報失蹤人數,再報死亡人數?從發現死者到確認身份需要一套程序,但是否可以先報死亡人數,再報死者身份?
5 V! e/ Y. h. d6 ~- |$ Utvb now,tvbnow,bttvb3 r9 Z/ D% l9 v6 W" B
“信息公開不是一個靜態結果,而是一個動態過程,利用多種信息渠道及時回應公眾關切,我們就能更好地保證群眾知情權,最大限度地贏得社會各界的認同支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