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12日)AM730 公仔箱論壇0 Z* h9 f% i1 v: n- E9 t
2 j. q: F) o& J
早前跟一班年輕區議員聚會,提到地區的規劃問題,大家指出現時的新市鎮規劃一模一樣,沒有小食檔、沒有小商戶,甚至連賣消夜的車仔檔亦欠缺,居民生活極不方便亦枯燥乏味。
1 Q2 _# c8 @, f5 G- P這個情況,是我們的政府一手造成,多年來只側重於地產及商業發展,造成「興一業,廢百業」這失衡狀態。對於一些小本經營,抑或本土文化產業都不予支持,甚至落井下石,例如活化工廈的政策。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政府猶如協助大財團控制社區,擴闊貧富懸殊的差距。席間不斷有人指出,政府部門的無理阻撓亦是社區規劃的絆腳石;例如有人建議在地區辦墟市,但未提出具體規劃已先被官員「關照」,促請考慮環境、衞生等問題。
/ u6 x& r( d: x我舉了一個例子與他們分享,提出為居民謀福祉時,沒有必要先替政府部門「解難」。90年代末,香港經濟低迷,失業日見嚴重,我們首先提出本土文化經濟概念,將地區文化結合小型經濟,這個理念衍生的第一個產物正是「騰龍墟」。在一片荒地 (黃大仙上邨東南西北座拆卸後的空地) 辦經濟,我們預計來自「官民」的反彈都很大,例如區內其他商舖可能受影響、電力、衞生、噪音,甚至有人質疑數百個攤檔未能解決數以十萬計的失業人口等問題。不過,我們當時堅持的信念是推動本土經濟,促進就業及帶動低迷的市道,令每一名市民都受惠,這一點非常肯定。
, Y5 X) `) D( L5.39.217.76結果,原來香港人(尤其是黃大仙居民) 非常喜歡社區有這種模式的經濟發展,連原本以為會受影響的周邊小商戶,亦大讚墟市帶動前所未有數以萬計的人流,生意大增。
3 d/ t# I( j3 I3 p% H/ i公仔箱論壇的而且確,做每一項社區規劃,要考慮的事確實有很多,但政府部門的官僚立場,從不是我考慮之列,因為他們實在有太多各自的理由去阻撓民間意見。 ; e5 v2 |; O @# }% W
周一至五刊登
' h5 w( w/ y: ]' }0 Etvb now,tvbnow,bttvb! O( j6 |, \6 v' |' w
% ~) q7 c0 P1 v/ r* [% r+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