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 Johnson: 自由主義和游說
# U: m- G5 F; k公仔箱論壇
8 f, X& V1 M% e D# t8 d" \公仔箱論壇
7 V9 N. N# _: a公仔箱論壇
9 W! ^) G5 O; z! v* y% {
" U3 l3 v; O, i6 A/ b0 m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f; d( y, R7 d; X7 H
) v* m7 R$ i l5 E: ~* jtvb now,tvbnow,bttvb華盛頓—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三年中,關於到底是什麼出了問題,人們提出了兩種觀點。理解這兩種觀點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們對政客——從而對全球經濟未來的健康和穩定——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 n8 b5 d- L+ ~& A2 [; d, Ctvb now,tvbnow,bttvb
3 h' }3 l$ t5 u; o$ o5.39.217.76
, F; [6 \# y: `" y" B; a9 t第一種觀點是,政府完全失去了對事態的控制,政府沒能勝任,政客則在追求自身利益。持這一觀點的大多是政治右派——比如那些認為2008年金融大崩壞的主要問題出在政府住房政策的人。5.39.217.76# H6 B3 E2 b! F
) f6 s/ A' i, [5 K7 L, h+ btvb now,tvbnow,bttvb在美國共和黨內爭奪11月與奧巴馬競選總統人選的候選人中,羅恩·保羅(RonPaul)一直宣稱,對於銀行業出現的狀況,政府本身就是問題,而不是問題的答案。他指出,如果政府能更徹底地從金融部門離開(包括撤銷美聯儲),那麼美國經濟將運轉得更好。
0 E/ a* s, t- f- p" b' v公仔箱論壇5 }! ~0 [) w/ Q6 |2 l
第二種觀點是,近幾十年來,金融部門一直在努力游說去監管化,花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說服政客這才是安全而現代化的銀行業方式。根據這一觀點,政府政策並沒有失靈,相反,起到了預期的效果——游說團體花錢收買所要達到的效果。
9 t* G3 H2 C: n7 }公仔箱論壇
" R }; {4 O) Q1 H5 N$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如果這一觀點正確,那麼羅恩·保羅提出的政策藥方就沒什麼吸引力了。除非你認為現代金融部門真的可以在完全沒有任何形式監管(包括銀行不必對存款提供保險)的情況下運轉,否則,真正的問題就不在於官員的政策偏好,而在於金融部門游說集團有能力說服官員出台這樣的政策。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c. }& y$ |2 v" s( ?2 f' K2 @% ] d
5 x! H1 W5 M4 O6 }4 u/ D7 B1 `9 Ctvb now,tvbnow,bttvbIMF的伊甘(Deniz Igan)和米什拉(Prachi Mishra)的最新研究中提出了新的証據支持第二種觀點。在這篇題為《三個人的公司:華爾街、國會山和K街》(Three’s Company: Wall Street,Capitol Hill, and K Street)的報告中,兩位作者研究了大量關於美國金融部門公司游說的數據。
+ O5 K1 ]" g0 X0 a1 Ktvb now,tvbnow,bttvb
* \& e$ ^- S) U當然,立法者關於採用何種法律給予支持的偏好是不同的,這使得精確研究政治影響機制變得十分困難。但伊甘和米什拉用一個十分巧妙的辦法處理了這個問題——他們尋找黨員官員對立法建議的立場改變超過一次的例子,並花了大量精力尋找立場改變背后的原因。
' B0 U* H$ q; G" q; l; X- N3 U5.39.217.76公仔箱論壇# D4 L* o6 u1 i" i
+ N8 e9 s% o* n" q6 s5 g
除了分析關於游說支出的信息外,兩位作者還挖掘出了游說集團(被稱為“K街”,因為大量游說集團的華盛頓辦事處都設在那裡)和立法者的關系網。比如,游說者通常是立法機關的前工作人員。
) W4 e% n3 y/ ~8 e9 X0 I1 H4 v+ u' K9 B9 Z
研究結果讓人難以相信——不過職業游說者大概不會感到驚奇。游說支出的大量增加有助於說服立法者改變立場。“某法案的游說者是否是從前的立法者會影響對該法案的立場,使之偏向於去監管化。”
* M% y4 J; `# G2 f2 o, A3 i8 i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67 N- ^! T# h, f! _. I2 |- e8 G
當然,去監管化正是金融公司之所欲——不管什麼類型的規則和監督,越少越好。這完完全全是一件你認識多少人、和他們交情如何的事情。特別是,你作為游說者的價值與你過去的工作背景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伊甘和米什拉發現“在立法機關有關系的游說者和沒有關系的游說者相比,前者花錢讓立法者改變立場的效果比后者好一倍。”5.39.217.76- B2 [; r" Z w$ f# c8 S& w5 r4 e
! O* _2 ?! _' O/ f2 ktvb now,tvbnow,bttvb國會和游說集團之間的旋轉門似乎是金融部門逐漸去監管化的關鍵,而去監管化又導致了過度的風險承擔,引發了危機。在另一篇論文中,伊甘、米什拉和特雷塞爾(Thierry Tressel)一起發現,在2008年之前承擔風險越多的公司,在游說中用力也最多。
7 q; Y( e2 ~, }; I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68 L3 g5 a: D( y5 z3 U' V
從本質上說,金融公司是在用錢買承擔更多風險的權利。當事情朝好的方面發展時,這些公司的高官們就能平步青雲——大部分體現在立刻獲得的豐厚報酬中,因為很少有高管是根據經風險調整的回報獲得報仇的。這意味著當風險成為現實,公司遭遇損失時,代價全落在了納稅人身上。
" a" |) I, P2 r( d D$ @5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0 @! ]- ?) e9 L9 U+ ^3 b! A9 Z5 f5.39.217.76羅恩·保羅指出金融部門中間存在嚴重的權力失衡和扭曲,這是正確的。他還指出,大量政府政策的受益者是極少數大公司——使它們能夠過度承擔高風險——這也是正確的。
( @% X* j% ] ]* @; N9 `公仔箱論壇
" R& j; F4 D1 V q公仔箱論壇但保羅等人就此認為政府是所有金融亂象的終極根源,這就不正確了。金融公司高管想要承擔大風險。他們想要的安排是,即使他們失敗了,仍然能得利。
9 V# j: z1 B7 s0 S2 g& @7 D; J8 ~
" e, ?# [; }) K6 S2 @5.39.217.76大型金融公司早就買通了必要的政治保護(打著去監管化的旗號),這使得它們不斷壯大,也不斷變得更危險。這一激勵結構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變得更加極端了。
0 Z! q6 o- T* \: w! e+ s" j% I1 Ktvb now,tvbnow,bttvb
$ Y7 U1 ] t7 a& D+ G. n$ m
- |" L8 Q, w' M2 U3 ]: W5 d% j5 b5.39.217.76Simon Johnson是前IMF首席經濟學家,領先經濟學博客http://BaselineScenario.com聯合創始人,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教授,彼得森研究所國際經濟學研究員,與郭庾信合著有《13位銀行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