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5日電)何宣慶、張佑嘉兩位台灣科學家,目前正與大陸科考隊在南極研究,課題是污染物在食物鏈中的積蓄。兩人格外珍惜這次機會,尤其雙手浸在冰冷海水採集樣本時的經驗,讓兩人印象深刻。 這是中國大陸第28次南極考察,共有220名成員,其中包括來自台灣的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何宣慶和中山大學博士生張佑嘉,他們去年12月13日抵達南極長城站後,就展開「南極生態圈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於食物鏈內之積蓄」的科學考察。: ?; g5 N, B+ q) m3 b# K/ U- e
首次踏上南極的兩人在接受新華社訪問時說,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冷。只要天候許可,兩人都會到長城站附近採集樣本。由於經常要把雙手浸入冷得刺骨的海水中採集生物樣本,張佑嘉笑說,真的特別冷,「不到萬不得已,真不想『出手』。」
1 x3 Z1 M5 P! ~2 C7 ]7 Q, R8 N, a5.39.217.76 面對從未體驗過的生活方式,兩人在工作之餘也不時用攝影機記錄下在南極的生活點滴。何宣慶說,到了南極,他真正體會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道理。$ z7 ~% j4 _( B" x
報導說,這是台灣科學家第3次參加大陸南極科考隊,在研究有機物污染狀況方面已頗有進展,並發現企鵝等南極生物體內的有機污染物含量,高於一般家禽家畜。: J& j% U5 q4 j; _6 }9 H
何宣慶和張佑嘉這次的任務是透過現場觀察,確定一條相對完整的食物鏈並採集食物鏈中的生物樣本,研究有機污染物如何在生物體內層層累積。5.39.217.76' x* C' v, x' r
報導介紹,兩人先採集了牛首南極魚等魚類樣本,從中發現甲殼類等魚類食物,並且採集紅藻、褐藻、笠螺等位於食物鏈底端的生物樣本。( Q+ D( Q- o" ^$ \' P! U
對於企鵝、海鳥及海豹位於食物鏈上層的生物,兩人則採集殘骸及糞便,分析體內殘餘的有機污染物。5 p! Y U* I% h$ l. M- D, J3 |1 k
報導稱,南極生物體內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很可能來自人類使用的有機氯農藥、塑膠焚燒產生的污染物等。這項考察不僅是了解污染物對南極生物的影響,也是為全球環境保護提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