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質檢總局在對200種液體乳產品質量的抽查中發現,蒙牛、長富純牛奶兩種產品黃曲霉毒素M1項目不符合標準的規定。其中,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批次產品被檢出黃曲霉毒素M1超標140%。對此,蒙牛在其官網承認這一檢測結果並“向全國消費者鄭重致歉”。(12月26日《新京報》)公仔箱論壇, N- J. i2 X# B$ |" B" B( A. T
這一新聞,又讓許多人提心吊膽。蒙牛,這可是老少婦孺皆知的品牌,在乳制品中,絕對是響當當的“牛”品牌。據說,蒙牛乳制品早已衝出國門,跨入美國、加拿大、蒙古、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蒙牛品牌很“猛”,發展勢頭也很“猛”。可是,就是這樣一頭“猛牛”,如今卻被食品安全問題纏身,成了一頭“病牛”,讓人唏噓不已。
. K: [! p5 r' }, f. Y6 _3 I& w" W 這樣的唏噓,不只包含著感慨,恐怕更多的是憤怒與擔憂。為什麼這麼說呢?當然還是蒙牛的身份所決定的。蒙牛很“猛”可不是說著玩的,從有關報道中得知,第一個飛上太空的中國航天員,在訓練時就是飲用的蒙牛牛奶。論功勞,蒙牛為中國航天事業的貢獻可不小。既然航天員能喝的牛奶,普通老百姓當然深信不疑。如今蒙牛辜負了人們的信賴,百姓心裏當然不會踏實與平靜。5.39.217.761 _3 l1 q7 X9 k" z4 s2 w6 e
當然,蒙牛既然已經“病了”,我們一味地抨擊與懷疑也無濟于事,不妨痛定思痛,對蒙牛何以成為“病牛”多一點反思。
' ], P/ j9 l( x% I' Z' v0 C1 C 從這次蒙牛的“病因”來看,是黃曲霉毒素超標,可別小看了這黃曲霉毒素,它于1993年就被世界衛生組織劃定為1類致癌物,它超標140%意味著什麼可想而知。就是這樣一種劇毒物質,卻能在蒙牛的眼皮子底下潛伏著,蒙牛的確夠大意的。的確,發霉的飼料被牛吃了,產出的奶再被抽檢,這樣的概率確實很小,但再小的概率對人們的健康而言,都是“天大的事”,麻痹不得。蒙牛既然能生產出宇航員專用牛奶,它的“病”肯定不是出在技術上,也不是自身“免疫力”低,而是出在思想上——以“低概率”為賭注打質量的“擦邊球”、冒質量的風險。tvb now,tvbnow,bttvb: D% `# c% {8 q; A8 `: y; ~
蒙牛“病”了,有內因,也有外因。商家追逐的是利益最大化,在這個“最大化”的刺激下,社會責任的底線就容易失守,這就需要相關監管部門的“查漏補缺”——不但把好最後一關,更要把監管滲透到各個環節。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僅靠一般的“抽檢”就想保證百姓的健康,恐怕是妄想,看來,相關部門的監管作風也要改改了。
* U- N8 Q, C0 ]+ V b; j" B1 W' ~公仔箱論壇 蒙牛“病”了,但它很幸運,問題產品尚未出廠,這“病”在皮毛,還未入膏肓。但反過來說,再小的傷疤也不能忘了疼,樹立一個品牌很難,毀掉一個品牌卻很容易,“三鹿”不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嗎?希望壯年“病牛”引以為戒。(張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