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上海《咬文嚼字》編輯部,21日公布了2011年中國出現頻率最高、覆蓋面最廣的十大常犯語文差錯。社會影響最大的語文差錯,是故宮將“捍”誤為“撼”。(12月22日《燕趙都市報》)
6 R5 L- k9 q* \$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不難看出,“年度十大語文差錯”都屬常識的范疇。是常識而不知,有些是因為語文知識沒學好,比如把“捍”誤為“撼”、把“光復”誤寫為“光複”、把“泄漏”錯寫成“泄露”等;有些是因為基本常識匱乏,比如把“村主任”誤稱為“村長”、把“攝氏度”分開來說成“攝氏”多少“度”等。
1 N0 x" F" D1 V% ]1 G. ~) B L5.39.217.76 常識有知識層面的常識,亦有倫理、法律、規則與制度層面的常識。缺常識可以普及,比如加強中小學語文教育,比如《咬文嚼字》編輯部這樣的舉動。但很多時候,問題並非出在懂不懂常識上。比如,故宮“捍”誤為“撼”之所以影響那麼大,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故宮方面在出了常識性的低級錯誤之後,還擺出拒不認錯的姿態。人非聖賢,出錯了,誠懇地道個歉,公眾能夠理解,如果硬撐著一路錯下去,連“出了錯認錯”的常識都沒有,那就別怪公眾冷嘲熱諷了。
) t5 G9 n% M5 S H1 t5 x 又比如,12月22日《人民日報》在評論烏坎事件時便坦言,在此事件中,“基層政府最初失誤正在于,沒有正視村民合理的利益訴求,讓理性的上訪升級為過激的行動”;而“回顧近年來的諸多群體性事件,究其實質,大多源于群眾利益訴求得不到紓解和滿足。”誠如斯言。民眾絕大多數常態的基本訴求,本來經過常規的程序、簡單的處理便能化解,個別基層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卻尊崇特權思維、枉顧常態程序,一意孤行、恣意妄為,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終把“小事情”釀成“大事件”。
8 N$ n7 L$ z# R6 m7 b4 x3 ?. J/ i' G 由此可見,一些基本的常識之所以被“放逐”,不是當事人不懂常識,而是他們認為潛規則大于常識,甚至可以淩駕于法律和制度。所以,常識的普及,第一層面在于教會知識,第二層面在于確立規則,第三層面在于嚴厲制度。比如,如果常態的規則與制度,一直未能很好地得到貫徹,逆向作用就是傷害普通公眾對常識的認知、信奉和遵守。在一些地方,在一些領域,正是因為常識一再被“放逐”,才出現了“相煎何太急”的局面。
: m R( k* a: w' V+ Q) t3 ? 所以,少出問題少出錯,可以是常識教育——“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的提出,便是這種再教育的過程。但更重要的,還在于對規則和制度的信奉、遵守,對常識的敬畏。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如果包括基層權力在內的管理者,面對民眾的基本訴求時,都能視民生利益為頭等大事,都能以遵守常識為第一要務,小事也不可能變大,更不可能被“拖炸”;換句話說,如果規則制度和常識一直以來都被信奉、遵守與敬畏,公眾也就不會用“相煎何太急”相互傷害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利益訴求。常識容易教導,敬畏常識有時很難——無疑,在“年度十大語文差錯”之外,相關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