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喬志峰:那些更隱蔽的“官腔雷語”


" W9 ~! R( P- Z0 q$ m公仔箱論壇7 B( I0 s7 E; T
“你是哪個單位的”、“你是不是黨員”、“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對於這些“官腔雷語”,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然而,還有另一種更隱蔽、更常見的“官腔雷語”,如果不仔細甄別還真是不容易發現哩。試舉一例:針對網友質疑雲南紅河州政府大樓為“最氣派地市級政府大樓”,紅河州委常委、宣傳部長伍皓表示,州委、政府等五棟建築外加一個千畝市民公園,含綠化總共才花4億多,比預算少花近12億元。一個州辦公樓就花掉了4個億,是不是很雷人?更雷人的,是伍皓用的那個“才”字——總共“才”花4億多,那麼到底要花掉多少你才覺得正常呢?“比預算少花近12億元”當然很驚人,但到底是誰造的這個預算,又是比照的啥標準?竊以為,不是紅河州太“節約”,而是造預算的人太扯淡。
5 W: j2 h3 W3 ?; }tvb now,tvbnow,bttvb
  g; J' u+ i. o( v  O: [! ]5.39.217.76類似的“官腔雷語”還有很多。在廣東省“深入推進‘打四黑除四害’專項行動電視電話會議”上,相關部門通報稱:公安機關在工作中發現,“地溝油”甚至已流入某些政府機關的飯堂。其中“甚至”倆字在網絡上一下子就“亮”了,遭到了眾多網友的質疑:流入機關的飯碗里就是大事,就要“甚至”一下以示感慨;那我們這些平頭百姓早吃了多少年的“地溝油”,難道就是正常現象嗎?
7 w( L2 a, V( ]6 I5 M公仔箱論壇7 r8 e+ Q2 a8 h/ D
以上說法的遣詞造句比較淺顯易懂,但還有一些“官腔雷語”就深刻得多了,非細細咂摸難知其“精神實質”。2009年的時候,一些地方在學生暑期集中活動中發生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引起社會各方面高度關注。教育部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在暑期舉辦學生集中活動時依據“非必須、不舉辦”的原則。“非必須”是個典型的“模糊語言”——什麼是“必須”,什麼是“非必須”,誰又定得出一個嚴格的標準來呢?但有一點是毋庸質疑的,使用這樣的模糊語言可以將發文單位的風險降到最低——我既未將所有的集中活動一竿子打死,以免得罪人;同時又義正詞嚴地下發了通知,顯得對此很重視,“恪盡”了職守。真可謂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瓏。“非必須”的妙處還遠不止此。到底是“必須”還是“非必須”,誰說了算?最終解釋權肯定還是歸政府部門、歸領導。這就為以後的執行留下了“後門”或者說是迴旋餘地。假如某個地方的集中活動真出了問題,鬧大了無法收場了,就祭出“非必須”來——你這屬於“非必須”的活動呀,我早就發過通知了,你為啥子還要“頂風作案”呢?嚴肅處理!如果出事的責任人身份特殊,需要為他開脫,就例行公事進行一番調查,最後下結論說:這個活動很顯然是“必須”的嘛。於是乎,一切都是“天災”,跟“人禍”無關。——這才是“打官腔”的高手啊。與之相類似的“官腔雷語”,還有!“除特殊需要外”、“原則上”、“基本上”、“一般情況下”等等。) L0 M$ i" e3 M( U6 x' E6 O) ?6 L4 X
5.39.217.76; v3 ^( _; `9 ?! H2 h# C$ b+ a
那些隱蔽的“官腔雷語”之所以大行其道,有些是制度缺失造成的——反正公共財政開支沒有真正有效的監管制度,我想花多少就花多少,別說幾個億了,就是幾十個億幾百個億,我照樣可以振振有詞地在前面加個“才”字,而不必顧忌納稅人的感受。有的是典型的“屁股決定腦袋”——政府及其工作人員是“與眾不同”的,哪怕我們還沒混到吃“特供”的級別,但我們怎麼也不至於淪落到跟普通老百姓一樣吃“地溝油”的地步吧?言為心聲,那些口出“官腔雷語”的公僕們能平等地對待老百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嗎?反正我是不敢報太大期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