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演員梁朝偉到上海復旦大學裏座談,不料卻引發一場風波。原來當天應該留在課堂聽講的35名武警班學員被叫去維護現場秩序,結果前來上課的哲學係教授張慶熊發現人數寥寥,大發脾氣,並在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網站上發表文章,稱“復旦世道變了”。
' o) ~2 O. {/ o8 Ntvb now,tvbnow,bttvb 不是“世道變了”,也不是“大學世道變了”,而是“復旦世道變了”,張教授對身為復旦人的自豪和痛心,可見一斑。若以事情原委論,張教授生氣是因為學生集體曠課;而學生曠課的原因是他們是武警班學員,有著較好的紀律性和組織性,才被團委請去幫忙。而之所以要武警班學員出動,是因為學生會請來了梁朝偉與大學生們“談夢想”,使得不少年輕人蜂擁而至,有安全之虞。我想,這一係列的關聯,溝通銜接沒做好可能才是主要問題所在,而校方事後的聲明與道歉,也能足夠令張教授稍稍解氣。tvb now,tvbnow,bttvb2 N' Q0 R h% F6 }
然而,自張教授寫出這句“如果不把教學放在第一位,不把學術研究當作重點,而迎合社會流俗,就走錯了方向。孔夫子說過一句話:‘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的話後,人們圍觀的就不再是這件具體的小衝突,而是可以從中解讀出的關于大學精神淪喪、學術理想失落,大學生從天之驕子身份跌落等種種含義。這些含義從事件中抽離出來,加上日常所見所聞與經驗的支撐,便形成鮮明的觀點:30多名學生前去給明星壓陣,或許有著特殊的情況不能完全證明復旦在迎合俗流;但站在批判大學迎合俗流的立場上,發生類似的事情肯定再正常不過了。
8 z/ n ?. b u1 }tvb now,tvbnow,bttvb 我的意思是,大學“不把教學放在第一位,不把學術研究當作重點”,確乎是一個普遍現象,但實在用不了把它變成一大罪狀,見脖子就套。何況無論是學者、明星還是官員、企業家,在大學裏受到追捧都並不意外。這既因為學子有喜歡、追捧的自由,也因為大學本身具備足夠的開放性和對自身底蘊的信心。一所好的大學,從來不必擔心被俗流壓倒,也從來不會自命要去壓倒所謂的俗流。它能吸引什麼樣的人,自然就有什麼樣的文化氛圍。梁朝偉既不是學部領導,又不是考評官員,教授何憂何懼何怒呢?(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