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是个常年在谈国民团结的国家;不过谈了50多年,国民团结是有所改进抑或是倒退,则仁智各见。
' A+ _. Q( L4 C7 @! l Ntvb now,tvbnow,bttvb4 I, j; w! n$ d4 U$ U
只是,一个可喜的趋势是,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的跨族群公民团体与公民行动,如净选举盟2.0(Bersih 2.0)所号召的709选举改革行动。它显示各族群中,依然有不少懂得大是大非的人群,而不尽是族群摆中间,是非公正放两边的人。只要能善用媒体,提升这类成熟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建立在公正基础上的团结,依然是可能的。; P7 _: n( M1 ]. B! [) K9 _7 P
要如何有效促进国民团结?这涉及了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课题,而贯穿于其中的,则是平等与公平合理的精神。缺此,谈什么团结都只能是自欺欺人。从教育的角度看,自1950年代以来,我国是把重点放在共同的语言与共同的课程上,以便塑造具有马来(西)亚观与意识的国民。5.39.217.76( M# u( P; s6 R, [: u: E) s
靠中央集权统一思想?tvb now,tvbnow,bttvb- B! E |, j7 `) o
应该说,从实际沟通的角度看,不同族群间存在著一种共通语(Common Language),虽非绝对必要的条件(如瑞士就有四种国语,其中德、法、意语具平等的官方语言地位),但确实也是有促进作用的作用。就大马来说,马来语之做为国语与官方(行政)用语,早在1950年代,便已受到各族认可。问题反而是马来语以外的各族语群的地位与待遇。
* X `) _0 ?) r8 W就共同的教育课程内容而言,只要是公平合理的,自也不成问题;当然,若内容有所偏差,旨在塑造或正当化某类不平等,如「支配对服从」的等级关系,就难免会引发被歧视者的不平与不满。约言之,重点依然是平等与公平合理与否。5.39.217.767 O4 n( O& p( Q3 L
最近笔者读到一个马来西亚基金会(Yayasan 1Malaysia)主席詹德拉.穆扎法教授(Chandra Muzaffar)一篇题为〈一个大马的双重挑战〉的文章(见《星报》,2011年8月7日),提到大马人的团结受到二个挑战,一个是有关马来人特殊地位,另一个则是多源流小学,尤其是华小所构成的反团结作用。之所以特别提到华小,是因为有90%的华裔生进入华小就读(即使在中学阶段情况相反,有90%的华裔生进入国中/国民型学校而非独中);反之,印裔生则只有约50%进入淡小。
; ]+ [+ \$ Y) m4 M/ W5.39.217.76詹德拉认为,这是个有待逆转的不良趋势,是有害团结的。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一是加强各源流学校间的跨校活动,如组织跨族群的足球队之类的;另一个解方则是,强化国民学校的吸引力,以便促使华裔父母把子女送入国民学校,而加强国民学校吸引力的方法包括:
* J- B; }8 {4 e8 I. y* g! T. wtvb now,tvbnow,bttvb把以马来语为媒介语的国民学校,重新包装为多元宗教、多元族群的包容性学校;聘请更佳的师资入国民学校;在教师训练计划中加强有关国民团结的意识与方法;提升英语水准;更有效的教导各族语言;著重共同的道德价值;减少学校行政的官僚作风;使教育部门具有多元族群的代表性。公仔箱論壇' B1 a. o+ Q5 U2 {+ h3 }9 V
按詹德拉所写,其基金会也已于2010年2月提呈这些建议给政府。这些建议中,有些无疑是可取的,如加强教育部门的多元族裔代表性,著重共同的道德价值观等。只是,使用「策略性差别待遇」来提升国民学校,以便削弱非国民学校的用心,则未免有点那个。 ^3 C. D* M1 M9 n
各族皆是公民,本就应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更何况,也没人去挑战马来文的国语与官方用语地位,何苦处心积虑地要非马来族脱离其本族语教育?马来语不是早已成为各源流学校的必修科吗?从基本人权的角度看,人人不是享有接受本族语的权利吗?谈团结,重点应是政治人物与家长的身教与言教,本身以身作则,表现出符合基本社会道德与基本人权的言行,以便潜移默化下辈,何苦自以为是地要断掉孩童公平合理的选择权与机会?
8 E1 \: U4 L2 N公仔箱論壇这里要强调的是,政府理应为各源流学校提供公平合理的选择机会与受教育的平台;至于父母要如何选择,依然应由父母自己决定。若硬要用国家权力搞不公平竞争,即便是高明的,也不见得是高尚的,它只会引发不平则鸣之声。) `2 _4 q7 q7 x, C+ y
培养有纪律多元主义
& i4 W: W5 U9 {- P' J4 J b% `5.39.217.76谈国民团结,应把重点放在普适性的理念与制度上,诸如多元平衡的权力制衡,公平与自由的选举,廉洁的政府与政治,良好治理,可靠的法治,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的地方分权(如教育权下放给州与县市,以便可因时因地、因族制宜)等,而不是打著国民团结的口号,来合理化中央集权或霸权统治。公仔箱論壇, B: ]7 Y0 Q/ H+ x
有道是「世异则事异」时代已不同了,这是个民主化的时代,也是信息化的时代,一味靠中央集权来统一思想已不合时宜。进而言之,后次战的全球化时代,已是个著重经济竞争、法治与人权的时代。这样的时代需要多样性而非单一性、同质性。一个国家或地区,越能发挥其多样性优势(Diversity Advantage),便越具创新力与竞争力。若一味执著于单元化,只能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团结而不见人权。
* A6 q4 {, y. p' `/ X5 k" Q: ^2 E# f& Ctvb now,tvbnow,bttvb伸言之,我们需要的是合乎时宜、负责任的爱乡心,与合乎公正的宪政爱国主义(Constitutional Patriotism),而不是盲目的单元主义。同文同种同教的阿拉伯世界动荡不安与落后,便与缺乏有纪律(如宪政)的多元主义(Disciplined Pluralism)有关。而有纪律的,建立在民主宪政,符合基本人权需要的多元主义,正是我国应加以培养与善用的资源。公仔箱論壇1 p3 ~, `1 }8 P8 g# u
约言之,多元是资产(Asset)而不是负债(Liability)。这也是当前联合国要致力宣扬的价值观与理念。只可惜,我国不少被视为饱学之士者,竟然对此视而不见,这也真耐人寻味。
2 X. Y, X# N/ N1 |5.39.217.76更耐人寻味的是,我国一方面大谈要把各源流学校纳入同一校园,如宏愿学校,可他方面也大搞单一源流的精英式、全津贴的寄宿学校(Residential Schools),如玛拉初级理科学院(MRSM)、理科中学(每年收生各别为约2万人),或玛拉工艺大学(UiTM)等,难免予人讲一套做一套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