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阿拉伯之春 禍福難料 陸以正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1-8-29 08:04 AM 編輯 3 u1 W+ J- t1 l1 q
公仔箱論壇# L- J. S# w' n
阿拉伯之春 禍福難料  陸以正公仔箱論壇! N$ O. S3 M$ Q. l( }; E

, L7 o! p$ b  n, ^9 ?  c) O5.39.217.76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A+ ]6 A8 @7 w0 _7 X5 q+ M
近年來,最吸引讀者的國際新聞,莫過於中東和近東地區的「茉莉花旋風」。這陣風暴吹倒了不少的北非與阿拉伯國家的大獨裁者。最近的一位是利比亞的格達費,叛軍已經攻進他碉堡狀的家裡,西方國家也承認了以賈立爾(
Mustafa Abdul Jalil)為首的新政府「國家過渡委員會(National Transitional Council,簡稱NTC)」,只剩格達費還在做困獸之鬥,但連他也知道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了。
tvb now,tvbnow,bttvb* y/ [$ r' w$ L0 U' `
5.39.217.76: ?( a, L0 r3 p0 A) A
嚴格而言,「阿拉伯之春(
Arab Spring)」這個名詞有商榷的餘地。它是套用一九六八年捷克(當時稱捷克斯拉夫Czechoslovakia,現已分為兩國)首都布拉格的人民反抗前蘇聯出動坦克車壓制,以血肉寫成「布拉格之春」的悲壯史詩。當時民主與共產陣營仍處於冷戰時期,還要再等二十年,冷戰方才結束。

( s8 \: {( a, \% Z0 A公仔箱論壇今昔相較,從埃及、突尼西亞到索馬利亞、利比亞,這些獨裁統治幾十年國家的暴君們,在這場「阿拉伯之春」風暴裏,一個個接連倒下,鼓舞了中東與近東地區青年人求新求變之心,值得舉世為他們鼓掌喝采。5 J. X3 ^& l6 d4 [( L) G' y
; y/ S) w0 G# M) k# c9 `* y7 \
但不容忽視的另一後果,則是伊斯蘭「宗教復興」,連帶引起反西方和反排斥回教的群眾運動。兩者間的關係難解難分,在可見的將來,勢必引起一連串的骨牌效應。未來一、二十年,究竟是福是禍,值得大家深切省思。tvb now,tvbnow,bttvb' e; @9 r. {( ?) @" `4 M  _1 P
tvb now,tvbnow,bttvb6 Q8 E( n8 K0 u5 C5 a
各國中唯一未受「阿拉伯之春」旋風波及的,是沙烏地阿拉伯王國。表面看來,利雅特(Riyadh)穩如泰山,沒受任何影響。其實是阿不都拉.紹德國王(King Abdullah bin Abdul Azizal-Saud)洞燭機先,捐出美金一千三百億元,做為阿拉伯世界公益事業之用,也堵住了青年人的嘴,使他們無從鬧事。有人稱之為「國王的賄賂(the King’s bribe)」,雖然不恭,卻與事實相差不遠。tvb now,tvbnow,bttvb' J7 c7 w3 }9 x
其它阿拉伯國家統治人物的表現,讓人搖頭嘆息,大家都同情鬧事的青年人。在埃及,穆巴拉克一家,統治了六十年。在突尼西亞,賓阿里(Ben Ali)父子主宰國家命運五十年。利比亞的格達費獨掌人民生死四十餘年,今日雖受歐美聯軍轟炸,叛軍節節進逼,還在死命抗拒。在敘利亞,阿塞德父子霸占四十餘年,依舊不肯放手。要改朝換代,除全民起義,用武力推翻暴君外,沒有別的辦法。
8 y1 P- a3 p6 D  @! t5.39.217.76* }) m, B2 v; i9 Q$ p
另一方面,也有專家質疑,「阿拉伯之春」真會如西方理想主義者所想像,在推翻舊社會的腐敗統治之後,變成親西方、認同民主政治、伸開兩臂歡迎歐美勢力的政權嗎?有識之士難免有許多懷疑。
& t  h# w$ a7 \) u

0 L+ p2 Q% A! W# w1 N" G代表這種思想的人,可以英國退休外交官格林(Andrew Green)為代表。此人服務外交部三十五年,精通阿拉伯語,曾被派駐六個阿拉伯國家,做過中東司長,駐沙烏地和駐敘利亞大使。八月廿四日,他在倫敦《每日電訊報》發表一篇文章,從基本上質疑「阿拉伯之春」會給中近東極端保守的人民,帶來改善生活的契機。
, C3 a8 m. c2 V0 v8 O2 e5.39.217.76一般人已經忘記:廿世紀七○年代的伊朗革命,並未給伊朗人帶來民主自由。當時伊朗國王巴勒維相對而言,還算比較英明,而且有改革意願的君主。但革命涉及國家基礎,一旦引爆,就像火山爆發一樣,無人可以控制。5.39.217.76# \# k8 j0 X& B7 d, E3 E/ C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S2 a: |2 }& e
巴勒維國王當時也一心想勵精圖治。一九四一到一九七九年,他頗有治蹟,曾來台訪問。一九六七年自封為皇帝(King of Kings)。一九七一還大事慶祝波斯帝國二千五百年紀念。後被海外歸來的莫沙迪(Mohammad Mosaddeg)推翻,伊朗至今仍是美國背上的芒刺。
* f) f+ {% g8 f5 ]$ r! p5.39.217.76
' i+ o0 D) j0 X" a9 D美國史懷斯摩學院(
Swathmore College)前院長、中東問題專家佛蘭德(Theodore Friend)將於今年十一月出版的新著《現代伊斯蘭下的女、男與真主(Woman, Man, and God in Modern Islam)》一書作者自跋中,表示了同樣看法,只是比較含蓄而已。

1 s) D- [5 L' l3 c! m" x; T; q公仔箱論壇% Z6 B  g. q* d  l' `' W
世上並無絕對的真理,佛蘭德博士新著尚未出版,已經趕不上變化。整個中東地區正在急速改變,豈只去年與今年不同,昨天和今天也猶如隔世。這就是美國對待中東變局不敢大力介入的原因。華府等到叛軍攻入利比亞首都後,才正式承認NTC新政府,顯示美國內心對「阿拉伯之春」,仍舊不太放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