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不要讓“窮孩子”的春天蒙灰

    近日,一則《這個時代寒門再難出貴子》的帖子在網絡間發酵,並被包括《光明日報》、新華社在內的傳統媒體轉載、熱議,這讓我聯想到近期回農村老家的一些感受。
$ i: V+ [! Q) S! _/ C4 ^# {2 [% Ztvb now,tvbnow,bttvb    我的老家在魯西南微山湖畔的農村,那裏資源貧乏、交通不便,屬于山東省的貧困地區。但多年來,這裏的孩子勤奮好學遠近聞名,因為對于他們來說,走出湖區、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幾乎就是讀書、考大學。然而,本次回家,我卻聽到很多孩子輟學的消息。村支書向我抱怨:現在,“知識改變命運”的口號已經不靈驗了,考大學越來越不被村裏人待見,不少孩子主動放棄高考,甚至中學沒畢業就輟學外出打工去了。
# S+ E- g1 o0 |: \" {tvb now,tvbnow,bttvb    從窮人的孩子忙讀書,到窮人的孩子不讀書,這些年,這種蛻變不光發生在我的老家。調查表明,近十幾年來,農村孩子在大學生中的比例持續下降,許多名校的農村生源更是少得可憐。長期的城鄉二元格局和教育資源的不均衡,讓農村孩子在競爭中本來就身處弱勢,再加上高校的高收費,畢業生難就業,以及愈演愈烈的“背景大戰”和“拼爹遊戲”,讓農村孩子的機會越來越少,甚至連到手的機會都難以握住。tvb now,tvbnow,bttvb% U4 _5 v; e: h4 ^8 j' x
    資料顯示,許多國家都存在高等教育貧富不均現象,但改變此現狀不僅需要大學的自覺,更需要國家的幹預。法國政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弱勢家庭孩子上大學,並規定高校招生應保證30%生源,來自中低收入家庭和少數族裔。美國部分州以法律形式,強制高校招生向弱勢家庭傾斜,規定不論學生所在中學的好壞,只要是本校排名在前百分之幾的學生,就會被大學錄取。美國的許多名牌大學,諸如哈佛、耶魯等,更是認識到:一個學校如果只收富家子弟,就會逐漸變成強者的校園,並因“近親繁殖”造成思想、學術的狹隘和退化。因此,他們在招生時,除了在學費上給予普通家庭孩子關照外,同樣條件下,父母沒受過高等教育、家庭收入低和農村的孩子,有可能優先錄取。
2 C# P; d" j4 }" C* R9 H8 T    “社會排斥”理論告訴我們,任何社會都難免存在這樣那樣規則,使得資源和機會為社會上某些人所擁有,並排斥其他人。但問題是,社會當如何調整政策和規則,盡量減少排斥現象的發生。當下,隨著利益集團壯大,底層向上流動的阻力變大,雖不至于導致“上品無寒門”,但當權力、資本的可繼承性長期被認可並被強化時,“窮孩子的春天”就會越來越難降臨。6 x2 C3 T: q' N; N) X: w
    不僅如此,從社會競爭的角度看,有些人的弱勢地位並不是在合理競爭中發生的。比如,大城市的戶口屏障,各種形式的“蘿卜招聘”,以及偏重大城市、重點中學的大學提前招生等,都從一開始就將部分人排斥在外。此外,依靠特權獨霸發展機會、獨吞利益果實的社會排斥等遊戲規則缺陷,也造成了競爭的不公平、不合理,不僅強化了部分人的弱勢地位,也催生了社會競爭的“馬太效應”。(劉道彩)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