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發表於 2011-7-5 12:12 PM
| 只看該作者
[馬來西亞] 利用停刊遭遇包装行销策略,星洲日报唱和国阵维系霸权
,《星洲日报》自1988年迄今20多年诉诸一种结合我国多元种族政治与社会脉络、看似反抗国阵霸权的“道德-文化”行销策略,使之崛起成为销量最大的中文报,但这个以“正义至上”及“文化中国”为卖点的行销策略却充满着矛盾与张力,并发挥维系国阵种族政治文化霸权的作用。 庄迪澎(右图)所说的“道德-文化”行销策略,意指为自身建立一种崇高的、且与华人安身立命息息相关之道德形象,藉由这种形象营造支持《星洲日报》之道德合法性,成为动员消费人(读者)购买这份报纸之驱力。
0 e/ [: u& c O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他阐明说,马来西亚报业受到国家机关与严刑峻法管制,无法藉由调查性报道确立权威性,亦无法以色腥膻内容突围,报社之间也已达成订价共识,不至于形成激烈的削价战;在不易采取常规性商业手段的情况下,中文报纸得采取一种营造高于同业之道德形象与姿态的“道德-文化”行销策略,既让消费者产生“共感共应”之成效,又赋予其营造之道德形象以合法性。
8 }0 I2 B8 }: o: o& D# S3 y庄迪澎是台湾世新大学传播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他今天在台湾新竹参加“2011年中华传播学会年会”,发表题为《文化霸权之伪善抗衡――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的“道德-文化”行销策略批判(1988-2010)》的论文,提出上述观察。 tvb now,tvbnow,bttvb% ]& S) X0 i7 [! W+ g C6 i
5.39.217.76' D c# l) ?+ C7 l0 U( e" n
5.39.217.761 z+ d' R% e2 X' m$ u, s
中华传播学会年会是台湾传播学界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2011年年会于7月4日至6日一连三天在新竹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举行;本届年会共收到投稿论文166篇,每篇论文业经二至三位匿名评审审查后,录取80篇,其中教师组29篇(录取率85.29%)、学生组51篇(录取率48.11%)。
6 l2 A& k8 T6 u6 M7 c2 `) ttvb now,tvbnow,bttvb正义至上,打造受难者形象" l$ n9 R+ ^& U9 {2 H( @2 C1 v6 d$ d
庄迪澎指出,《星洲日报》的“道德-文化”行销策略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8年至2001年,以“正义至上”作为企业标语,利用它作为1987年茅草行动“受难者”的经历标榜“敢怒敢言的华人喉舌”之道德形象。
6 V _7 ~4 F, @& a# y第二阶段是2001年至2010年,业主张晓卿在2001年与马华公会携手并吞南洋报业控股,招致华社强烈反弹后诉诸“用中华文化垄断报业”等标榜“文化中国”的论述合理化其作为之后,“文化中国”论述俨然《星洲日报》的“主旋律”。
# O" l% I& T, Q) E2 atvb now,tvbnow,bttvb庄迪澎分析道,马哈迪于1988年3月在国会公布“茅草行动”白皮书,加诸于三家停刊报纸“故意突出敏感课题”及“为个别族群利益斗争,而罔顾它对族群和谐、公共秩序及国家安全造成的后果”之“罪名”,阴差阳错地为《星洲日报》停刊前的企业口号“华人的报纸”背书;《星洲日报》因势利导,藉此为本身的企业形象“加持”,在1989年4月8日复刊一周年时,以“正义至上”的口号自诩为为华人社会仗义执言的报纸,展开历时超过20年的企业形象工程。
# I( a, C9 A" i+ e! R“配合‘正义至上’的广告宣传文案,《星洲日报》又展开三种论述衬托:一、提到停刊经历时,以一种积极、正面的道德语言提出,既自詡为正义事业而成为牺牲者,又描述派报人和读者的不离不弃是感念它们的正义感;二、诉诸消极、悲情的,藉着发表资深职员、前职员、读者追忆或叙述员工在停刊期间的刻难与坚持的小文章,以强化受难者形象;三、经由张晓卿不时在重大场合发表文辞雋永、大义凛然的演讲或声明,彰显正义形象。”tvb now,tvbnow,bttvb& Y" d3 o. K3 B. U
游川手笔,为对手反定位 5.39.217.761 D( e& w U4 M: h' j1 m
庄迪澎指出,“正义至上”的凛然与悲情轻易引起“共感共鸣”,乃拜华人社会自1970年代以降遭逢政治与经济挫败所赐,但“正义至上”实乃《星洲日报》聘请广告公司构思、设计,由已故广告创意人游川想出的广告宣传与行销方案。
6 [2 b# J# E( x8 z& L他引述游川的著作说道,“正义至上”之文宣不只利用1987年的遭遇争取同情,也藉此为其主要对手《南洋商报》反定位,打击《南洋商报》。, u, L* x1 A4 |0 n ?) G
“乃至后来的‘情在人间’,也是同一广告创意人利用大家更关心的民生与民瘼课题,来表现出星洲日报温情与感性一面的宣传方案,因而有了一系列温情活动如‘饥饿30’救助全球苦难儿童、‘松鹤之夜’,以及‘情义人间70年文艺大汇演’等。”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B+ G- W' t! N% {; }
因此,“正义至上”是一个包含“虚构”与“巧合”的论述,内政部加诸的“罪名”俨然印证《星洲日报》是在“华小高职事件”中唯一敢怒敢言的中文报纸,但实际上,曾有一份研究发现当时中文报纸的社论(或社评)与评论都流露出强烈的族群意识,《南洋商报》的一篇社论甚至相当尖锐批评执政党政要玩弄种族主义。
0 s1 s) Q2 v; h1 B' h5 C3 L* ]% G( ^“换言之,停刊前的《星洲日报》不是唯一敢怒敢言的中文报纸,但政府加诸于它的罪名却赋予它俨然‘烈士’的崇高形象。若说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那么复刊后的《星洲日报》以‘正义至上’的姿态示人,则是一种刻意的谎言,因为其已淡化尖锐的政治新闻,改以软性内容及彩色外观吸引读者。”5.39.217.762 f7 \; Q, a' r8 d/ r( r' [
庄迪澎认为,《星洲日报》而不是《南洋商报》停刊,有一个关键原因是马哈迪虽想杀鸡儆猴,但不可能让国营企业和党营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三家被处罚的报社都不是国营企业和党营企业。 公仔箱論壇: Z$ |2 [! C% x4 C% e, u
7 w% |6 u, \3 s% P# P1 p
“停刊报纸的主要竞争对手恰恰是国营企业和党营企业控制的媒体:《星洲日报》的主要对手《南洋商报》当时的大股东是法定机构――国家企业公司(Pernas),《星报》的主要对手《新海峡时报》,以及《祖国报》的主要对手《马来西亚前锋报》都是巫统的党营企业。”tvb now,tvbnow,bttvb* U3 A" B+ Q" M: A
文化中国,收编不满情绪 5.39.217.76# }" d: ]& h# K
庄迪澎指出,张晓卿虽是在2001年回应反收购运动的批评时祭出“以中华文化垄断报业”这句话,为第二阶段的“道德-文化”行销工程正式揭幕,但自“花踪文学奖”于1991年创办时祭出“海水到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花踪”这句标语,就已启动“文化中国”的论述工程了。
! r2 ]0 S$ r* F& ?6 ]; j* B5.39.217.76 他指出,宣扬中华文化、民族最后防线、思考中华文化前途、为华社请命等言说,成了张晓卿在报庆等场合演讲的陈腔滥调,相应行动则是与1998年声援印尼华人异曲同工的救援活动,例如2005年发起捐助中国山区和农村的贫困学生的“星洲日报读者爱心助学计划” 、2008年发动读者为中国四川汶川“5.12地震”抗震救灾捐款、动员马来西亚华文教师到柬埔寨教学,等等。公仔箱論壇; v5 R9 f: ~& u2 Z
庄迪澎说,从“正义至上”过渡到“文化中国”,是因应1990年代“去政治化”的时局变迁需要,也是因应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彰显,马哈迪政府试图从中国的崛起与庞大市场中获益匪浅,并藉亲中态度收编国内华人社会和巩固政权之需求。
5 G9 [& n; \# w公仔箱論壇“国阵对外向中国示好,对内诉採取讨好华人但口惠实不至的动作,营造华人地位改善、前景大好的假象,藉此疏导华人对不平等政策的不满与怨怼,大大降低了三大族群携手反抗的风险。《星洲日报》长期营造‘文化中国’图腾,赶搭亲中政策之列车,唱和执政党的‘开明’宣传,以‘去政治化’版本的‘文化中国’消弭华人对不平等政策的不满情绪,有利于执政党维持统治地位。”tvb now,tvbnow,bttvb7 n4 p3 f: T" K% z; q
敌我意识,维系国阵霸权5.39.217.76* C% w' m: F+ k* V- u) D8 j* a' i
庄迪澎认为,就操作华人民族主义情绪而言,“正义至上”和“文化中国”一脉相承,但两者有无法化解的内在矛盾与张力,因为“正义至上”暗喻着一种“华人vs马来人”的对立关系和华人反抗欺压的道德勇气,强化种族之间的敌我意识;而“文化中国”暗喻的却是马来人主导的政府对华人/中国的态度的大转变,族群关系水乳交融的氛围。
# k: U% F7 |% G& e5.39.217.76# h4 h! D) A/ L5 X- [/ C& ]
“此外,‘文化中国’或‘大中华’论述都隐含着对‘马来西亚华人’与公民身份的自我放逐,对照华人早已在此安身立命、有明确‘马来西亚公民’之身份认同,且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现实,这又是另一重矛盾与张力。”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A" X- m5 i*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T! Z+ ^5 Y0 c* R5 L, S) F
庄迪澎总结道,“正义至上”与“文化中国”在政治上的共通作用,就是维系(倘若不是强化)国阵既有的族群政治模式,因为“正义至上”的隐喻只会不断地提醒、强化华人社会面对其他族群(尤其是马来人)时的“敌我意识”,与巫统宣导的以非马来人(尤其是华人)为假想敌的马来人民族主义相对应。公仔箱論壇' i1 b0 c& `" G0 Y
8 h e) v. E( X6 i2 E
“这是国阵政府及其族群政策取得合法性的基础,毕竟国阵三个主要成员党就是以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为本位的种族政党,‘敌我意识’之存在方能让他们以‘族群代言人’的姿态维系权力基础。”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I" I" B8 ^: M1 |. K
2 c8 Q( S0 h! S2 C+ T5 T; o0 u世新大学传播研究所另一名研究生黄招勤今天也在会上发表论文《星洲媒体集团执行主席张晓卿与商品化的马来西亚华裔族群想像》,指出张晓卿垄断马来西亚华文报业之后,旧有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和华文报章组成的“铁三角关系”早已瓦解,并以一种“依附在中国经济市场上”的中华民族想象消除华裔族群在多族群环境中的多元想象。 |
-
1
評分次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