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本帖最後由 mr2907 於 2011-6-12 12:34 AM 編輯 # M8 r/ v& F3 f% M
tvb now,tvbnow,bttvb) L4 h0 a: ?. |% d* b
    福州自古別稱“三山”。烏山是三山之一。tvb now,tvbnow,bttvb( Q3 w* \& _6 n9 i) b
    烏山又稱烏石山、射烏山,位市中心,與于山、屏山鼎足而立。相傳漢代何氏九仙于重陽節登烏山攬勝,引弓射烏,故又稱“射烏山”。唐天寶八年(749年),唐玄宗敕名為“閩山”。宋代熙寧年間,郡守程師孟又以此山可與道家蓬萊、方丈、瀛洲鑲比,便改其名為“道山”。後程師孟延請福州前任太守兼福建路兵馬鈐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作《道山亭記》,一時洛陽紙貴,馳名遠播。
  _2 d$ e) m+ ^

烏山

    烏山素有36奇觀之稱,從山東南麓拾級登山至天香臺,又向西折至“衝天臺”。
0 `5 w2 @4 M5 v5 _* L. Stvb now,tvbnow,bttvb     鑲傳唐刺史崔幹遊山,所攜青田白鶴在此地衝天飛逸,後人建“放鶴亭”。亭子後崖石上鐫有“古放鶴亭”4字,臺側亦有程師孟篆書“衝天臺”,遒勁有力。衝天臺畔有兩方夾峙的巨崖,崖頂淩空飛越一天然條岩,稱天臺橋。此橋險絕,據說只有“肯舍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5 g$ T* b/ t* U0 a" C( E4 @
    順臺階又行數十步至道山亭,沿亭西下逶迤至天章臺。元朝傑出詩人薩都剌曾咏有“晚涼上烏山,置酒天章臺”的名句,篆刻在蒼崖之上。過天章臺奮力攀上一小山峰,峰頂有霹靂岩,此石長達9米,中分兩半,微露一隙,據史載,唐嗣聖年間,有一高僧手持《華嚴經》在此誦讀,突然“一夕雷雨大震,霹石為室,高僧遂宴坐其間”。霹靂岩由此得名。
! X) f8 z' w, T5 O5 x5.39.217.76     霹靂岩左面石崗上矗有一座長方形亭子。離亭約200步,一塊崖石上鐫刻著“烏石在、黎公在”6個楷書大字。此崖俗呼“黎公岩”。黎公即黎鵬舉,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犯閩,閩江口五虎要塞陷落,福州城危如累卵,當時身為指揮僉事的的黎公親率將士,在馬尾至閩安鎮一線與敵寇浴血作戰,殺得倭寇棄屍遍野,福州城垣危而復安。福州人因此刻石紀念這一位民族英雄。
- A+ z+ r. N( r6 [: N5 h

烏山

    霹靂岩右方,原有一座清冷臺,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福建省最高長官─平章政事燕赤不華所建。“清冷”是靜肅之意,意在勉勵自己為國家幹事。可是他華而不實,時常擺宴于此。到任數月,即身敗名裂,亭臺亦隨之圮廢。
. q1 J( d/ O& F1 a2 \* a: U2 |+ d  J2 R1 r     由清冷臺踏上數十層石階至先薯亭。該亭為紀念明萬歷年間引種和推廣番薯的華僑陳振龍和巡撫金學曾而建。陳振龍僑居菲律賓。菲律賓曾為西班牙殖民地。故菲律賓曾引種美洲印第安人發現的番薯。陳振龍為躲避菲律賓殖民當局的檢查,將番薯枝條係于船底,帶回大陸後,又在福州南臺紗帽池辟地種植,當年即獲豐收,後又經金學曾推廣。金著有《金薯傳習錄》。
/ N: P, Q) M- a, C% J. r公仔箱論壇     從先薯亭北出即至“觀音岩”,傳說晚唐時岩壁遭雷火襲擊,壁上顯出隱隱約約的觀音形象。岩畔有朱子楷書“福”字,長三四米,坎與鼓山“壽”字鑲匹。% b( b) ^' L3 x/ Z. @; I& {2 l
    烏石山最高點為淩霄臺,蔡襄曾寫有《淩霄臺詩》,其中:“締結青雲上,登臨滄海濱”,傳為絕唱。
9 w3 i, Z: C0 P* i' M9 t/ [     烏石山除36奇景之外,還有摩崖石刻200多處,最著名的首推華嚴岩側的唐朝李陽冰《般若臺銘》。李陽冰的篆字與秦代李斯齊名,被書法界稱為“大小李”。《般若臺銘》與浙江處州《新驛記》、縉雲的《城隍記》、麗水的《忘歸臺銘》合稱為天下四絕。此外程師孟、陳襄、趙汝愚、梁克家、葉向高等在烏山也皆有題刻。
& G/ c( X. i  n; f. c1 a公仔箱論壇     做為道教名山,烏石山歷代建造的道觀祠堂亦有不少。如紀念理學大師朱熹的“朱子祠”,紀念我省9位名學者楊時、遊酡胡安國、羅從周、蔡文才、蔡沈、黃幹、真德秀的“九賢祠”;紀念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以及“先薯祠”等。
" v& E1 `; W( V2 V5.39.217.76     烏石山南麓靈鷲庵左,有南宋遺民遊汶居所。遊汶曾得罪姦相賈似道罷官,元初不仕,並自題其居曰“遺民浮宅”。他平素穿一布袍,自書其背曰“遺民破袖”,其氣節可與鄭所南同譽。山之東北麓有“第一山”,邑人建“第一山房”。屋旁鱗次臺,登其巔可望老城中屋宇鱗次。石上刻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第一山”3字,宋朝狀元黃樸曾居此並刻詩一首于石:“祖居山下自唐遷,故老鑲傳七百年。若使兒孫能守分,免教滄海變桑田”。革命前輩鄧拓也曾在這裏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如今“第一山房”已辟為“鄧拓紀念館”,古老的烏山,也為此而生色。tvb now,tvbnow,bttvb$ S* V: R% P* h! V+ o/ s' q
    交通:公交817、956可到達。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