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出現首位女總編 林博文
p! T. P s; Y/ G, ]1 L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 o! ?7 E& X- m4 s
# O; w6 ~: _9 Y+ E: g《紐約時報》日前宣布該報首席執行副總編輯吉兒.艾布蘭森(Jill Abramson)將於九月六日升任總編輯。今年五十七歲的艾布蘭森將是紐時一百六十年(創刊於一八五一年)以來的首位女性總編輯。尤值稱述的是,她也是第一個在美國少數幾家全國性大報編輯部獨挑大樑的女媒體人;她的任命,不僅在美國新聞史上具畫時代意義,亦凸顯了女性在全球媒體領域中的新里程碑。tvb now,tvbnow,bttvb' p8 t5 I6 D: k' J1 X
& l# v, A7 _" y0 H5 X( }- V' y5.39.217.76紐時號稱是一份親民主黨的自由派報紙,蔣宋美齡生前愛看紐時,但非常不滿紐時力主北京加入聯合國、美國應承認中共的「親共」立場,曾多次當面向紐時主管表達抗議。然而,紐時內部(包括經理部和編輯部)的人事制度、薪資結構和工作氣氛卻極為保守甚至反動。不少媒體學者和專家曾痛批八○年代以前的紐時,只會欺負和打壓女性與少數民族。前紐時女記者楠.羅伯森(Nan Robertson)於一九九二年出版的《看台上的女孩:女人、男人和紐約時報》,即揭發紐時和華府新聞界對女記者與女編輯的歧視。報社認為女性新聞工作者都是輕量級,都不如男同事,因此,女性只能跑購物、時裝、家居生活、育嬰和室內裝潢等軟性新聞,而不能擔大任。
$ A6 T# C# Q. D5 k! Ytvb now,tvbnow,bttvb
/ j, r/ `. e0 N, t2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已於二○○九年以八十三歲高齡辭世的羅伯森指出,在七○年代以前,跑政治新聞的女記者到華府「全國記者俱樂部」採訪,只能坐在二樓看台旁聽,不能在樓下會場上和男記者坐在一起,故名為《看台上的女孩》(The Girls in the Balcony)。飽受欺壓的五百五十位紐時業務部和編輯部女性火大了,於一九七四年集體控告紐時性別歧視。官司拖至一九七八年始達成庭外和解,紐時同意拿出三十五萬美元賠償費,並同意今後將遵行保障少數民族與婦女權益(Affirmative Action)的政策。賠償數目雖不大,然意義非凡。不過,在紐時工作的女媒體人,亦不是一夜之間就「撐起半邊天」,不但得靠自己的努力,並要突破紐時編輯部根深柢固的男性大沙文主義氣候。在七○至八○年代擔任紐時總編輯的羅森索(A.M.Rosenthal),擅長編報,頗具創意,對紐時貢獻良多,但他卻是個歧視女性與同性戀的社會守舊派兼政治保守派。在他主持編務近二十年裡,紐時極少報導同性戀新聞,女性亦甚少獲得拔擢。
x6 X0 f8 F0 B; R" H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 l' b, k1 D. m" q0 V: j* f" c( Y
出身哈佛並曾任職《華爾街日報》的艾布蘭森(見圖,路透照片),在二○○○年至二○○三年出任紐時華府分社主任時期,亦曾遭到當時的強勢總編輯豪威爾.雷恩斯(Howell Raines)的排擠。雷氏一直想換掉她,原因不是艾布蘭森能力不強,而是雷恩斯打算提拔和他有私交的記者、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七年做過紐時駐北京首席特員的邰培德(Patrick Tyler)取代她。紐時編輯部和華府分社經常拍桌對幹,這是紐時的傳統,雷氏和艾布蘭森水火不容,最後得靠老板小沙茲伯格出面調解。紐時編輯部一向山頭林立,人事傾軋,賴立維(Joseph Lelyveld,曾任駐香港特派員),二○○一年從總編輯位子上退休時,向小沙茲伯格推薦他的副手比爾.凱勒(Bill Keller)升任總編輯,但小沙茲伯格拔擢和他關係很好的社論版主編(即總主筆)雷恩斯。雷氏有才華也有脾氣,出任總編輯沒幾天即碰到九一一事件,他領軍有方,使紐時報導大災難新聞獲得六項普立茲獎。公仔箱論壇6 Y6 U8 F e0 t
5.39.217.767 ~- ?" f! E* R4 U
雷恩斯提拔幹練的波伊德(Gerald M.Boyd)擔任首席執行副總編輯(即艾布蘭森現在的職位),而使波伊德成為紐時有史以來第一個黑人出任斯職。但雷恩斯和波伊德兩人,在二○○三年卻被一個他們所看重的年輕黑人記者傑森.布萊爾(Jason Blair)所出賣。布萊爾連續剽竊和偽造新聞,遭外人揭發,紐時編輯部高層竟無人察覺。這項醜聞不僅震撼紐時上下,且使享譽全球的紐時蒙羞,丟了大臉。由於雷、波做人有點高傲、跋扈,也會當面指責部屬。布萊爾事件爆發後,紐時編輯部幾乎一致高喊雷、波二人下台,並要求小沙茲伯格召開大會公審雷、波。小沙茲伯格只好把雷、波炒魷魚,緊急請賴立維回來坐鎮編輯部一段時間,不久,凱勒終如願當了總編輯。凱勒才六十二歲,還有三年才退休,但他提早交棒,並力挺艾布蘭森出頭。紐時每次換總編輯,總是有人搶位子。此次亦不例外,現任華府分社主任黑人狄恩.巴奎特(Dean Baquet)即和她角力,最後敗北,但亦獲得了艾布蘭森的老位子。
7 o5 a! A$ y8 b( s' X
8 \* a' C, ^# T( _( A) btvb now,tvbnow,bttvb艾布蘭森任重道遠,面臨極為險峻的媒體環境。報業正在進行有史以來最激烈、最全面、最徹底的轉型,艾布蘭森過去花不少時間研究如何強化紐時電子報,而又能繼續開拓報紙的生存空間。小沙茲伯格過去做了不少愚蠢的投資,一九九三年投下十一億美元購入《波士頓環球報》,現在僅值二億左右。但他畢竟是出身顯赫又具使命感的報業世家,在讀者和廣告日益減少的數位時代,他還是不斷地挖角找人才,充實海外特派員陣容,編輯部經費亦未刪削。這樣的報老板,去哪裡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