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趙氏孤兒》 --法國大師伏爾泰的「借外諷今」 沈旭暉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1-4-10 05:44 AM 編輯 tvb now,tvbnow,bttvb3 ?$ B7 a& P7 c3 V6 [  `
# `* T$ {( o( A/ n! Q9 `
《趙氏孤兒》 --法國大師伏爾泰的「借外諷今」 沈旭暉7 l9 {5 n, m. ^  e
* F& ^' @( B  u5 z* t% O! ~
近來經典劇本《趙氏孤兒》被重拍,值得我們重溫這個故事獨特的歷史經歷,因為法國哲學巨人伏爾泰早在二百多年前的一七五五年,就改編了這齣中國元代作家紀君祥的戲劇為法式劇目《中國孤兒》,開啟了「借外諷今」的先河。

& z% K: O" m# V+ a7 _' j0 d, E' ytvb now,tvbnow,bttvb
公仔箱論壇# a/ m& z9 o. K2 g# `  d: ~
Chinoiserie」與中式專政的影射價值

% G- w3 G/ e+ @" O# D& V' `伏爾泰雖然是哲學家,但和我們心目中的哲學人不同,是很入世、很懂得和人相處的。他三歲開始背誦名著,長大後,幾乎擁有所有人文和社會科學能擁有的身份,影響了整個啟蒙時代和法國大革命,曾因為批判法國王室而坐牢,又輾轉擔任過多國國師,以捍衛言論自由和推廣現代公民權利為我們熟悉。十八世紀歐洲人才輩出,無論是凱撒琳大帝、路易十四還是莫扎特都是一流人物,歷史學家卻稱之為「伏爾泰的世紀」,可見他的影響力毋庸置疑。哲學以外,伏爾泰的另一身份卻往往被我們按下不表,就是作為浪漫化中國為烏托邦的「拜中國教」教主,帶領一系列啟蒙時代的歐洲哲學家,掀起近代中國熱的先驅。

5 v* E- X# W( ]# v' y% L

8 X6 g1 g) D5 z/ X; o5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究竟伏爾泰對中國的認知從何而來
? 他畢生沒有到過東方,和孟德斯鳩等同期以「反華」著稱的法國哲學家一樣,依靠原始資料想像中國,當中主要都是傳教士的轉載和翻譯,例如《中國賢哲孔子》、《耶穌會士書簡集》等大作。這樣的文獻,受時代所限,除了陽春白雪霧裡看花,自然還夾雜大量東方主義傾向的內容。歐洲在十七世紀開始,所謂中國時尚的「Chinoiserie」風就成為時髦和「型」的代名詞,歐洲王室將中國作為浪漫化的對象,由中式花瓶、中式園林建築、中式皮影戲到中式化妝舞會,都成為上流社會的寵兒。時人的中國澡堂、中國迷宮、中國咖啡室,都是最高貴最典雅的檔次,不同今日唐人街的唐人形象,可謂「凡中必不反」。
在這氛圍下,伏爾泰本人創作了大量與中國相關的藝術作品,最著名的就是《中國孤兒》。根據原著《趙氏孤兒》,這是春秋時代封建公候大臣恩怨情仇的故事,談不上甚麼新意,在十八世紀初被翻譯成法文,大師看了劇本卻靈感如泉湧,把故事時代背景改了在元朝,關鍵人物變成了當時西方人最熟悉的中國名字成吉思汗,結局是成吉思汗請充滿文化素養的漢人教化蒙古人,就像他的時代那些「開明專政君主」請他這樣的大儒治國一樣感人。幸好當時沒有錄影設備,否則大師這樣的視像作品傳世,必令成龍和張藝謀引為知己。
; A& s  u2 B" w8 U8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8 R. M+ ~2 K1 q/ i. w公仔箱論壇所謂「拜中國教」並非單純的修辭手法,而是確實反映了伏爾泰對中國的敘述,含有宗教成分的移情。終他一生,都希望解放西方教會對人類思想的束綁,有了這理想,令他成為對《聖經》歷史逐句質疑的大師,對猶太人歷史特別富批判性。不過,他始終不敢徹底挑戰宗教思想的霸權,又不敢像後世尼采那樣呼喚「上帝已死」,曾依賴佛教和伊斯蘭教借題發揮來批基督教,即我們所說的「抽水」行為典型,連這也做了,對受眾卻還是搔不著癢處。結果,大師在學習中國哲學後決定投向孔子,認為儒家思想這種只有道德、沒有教義,但又能被統治當局當作實質宗教維繫人心的「哲學」,才是歐洲的出路,也是他在高壓環境下追求自由的實用工具。
公仔箱論壇5 w0 V0 B' g( z  d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9 ?# u* f  D) Q, e4 O
當法國大師化身第一代歐洲孔子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V& e, {% }' p0 [  \8 T
在半真半假的資訊包圍下,伏爾泰一廂情願認定中國缺乏神話,不像《聖經》,令他覺得中國歷史更可信、更值得參考。中國歷史充斥仁義道德的詞彙,單看表面,又令伏爾泰覺得很驚歎。所以,他曾發表文章《論孔子》,認為「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對世界宣佈了更有用的真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超過基督教義的最純粹的道德」,又在家掛上孔子肖像,對自己進行「身」,又四出宣傳這位東方聖人的故事,因而被半尊敬、半戲謔地稱為「歐洲孔子」,這在當時自然也是很時髦的稱號。《中國孤兒》的漢人甚有孔子風範,明顯是這位「歐洲孔子」的夫子自道,假如當時有電影工業,伏爾泰早就粉墨登場當周潤發,主導當時的國際政治夢工場了。tvb now,tvbnow,bttvb5 E* a: [2 w1 j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o+ h  f6 J) E% a$ r
當然,伏爾泰一代宗師,對中國的深厚感情,並不是建基於一個孔子,而是對整個「東方帝國」的「優良管治」的肯定。他相信基於中國社會的家庭觀念和儒家倫理,東方君主的管治,比西方更符合人本思想,乃至早就出現類似社會契約的理論,由堯舜到康熙,一律都是夢幻新君王。

, Q' d  E6 L8 n. O( S. a/ p)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公仔箱論壇) {7 n/ W8 z, m% y8 m
他又認定「中國是一個大家庭」,相信家庭道德得到維繫,就會達到「家庭好,國家好」的大同境界,連中國法律符合國情的人治特色,也被他羨慕為「富有彈性又符合人性道德的社會法」。這樣的觀感,當然有實用價值﹕伏爾泰主張的歐洲政治制度,就是由所謂開明專政君主管理,國王應該是「哲學家國王」,他曾服務的普魯士王腓特烈大帝就是典型。他對大帝最尊崇的奉承話語是這樣的﹕「陛下的詩寫得和中國的乾隆皇帝一樣好」——幸好大帝不會知道乾隆在中國「詩壇」的歷史地位,不過和顏福偉先生在香港樂壇的「地位」相若,否則伏爾泰能否善終,也成疑問。
3 |2 v7 c3 Y: i, p7 c, d
tvb now,tvbnow,bttvb$ \3 r- v- v4 ]
中國熱後遺症﹕「捧殺」之謎% O- g' p& b/ ?0 b1 Z
一代法國哲學大師以中國作為借古/借外諷今的「代言國」,對真正的中國究竟是禍是福,實在難料。隨著歐洲人對中國愈來愈仰慕,他們自然希望親自朝聖,只是說來而來不了就算了,問題是當時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真的足以讓他們可以比較輕易的到達真正中國。於是,極度龐大的期許落差出現了。一七四八年,英國貴族安生(George Anson)出版《環球航行記(1740-1744)》,把中國落後軍事裝備記載得證據確鑿,連伏爾泰也不懂得美化;伏爾泰死後,百孔千瘡的大清帝國和老而不彌堅的乾隆被英國馬卡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在一七九三年弄得原形畢露,要在歐洲繼續維持對中國的迷幻藥式單戀,是不可能的任務。歷史的演化結局,我們心中有數﹕由熱而冷、由情人而東施,無論對人對國,都是殘酷的悲劇。不久,根據中共官方歷史語言,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也可以說,中國被「捧殺」了。史景遷的名作《大汗的國度》描寫了一段又一段的西方演化中的中國印象,就是上述議題的經典。伏爾泰對中國的迷情,臨終前似有一定覺醒﹕他最後的興趣,忽然換成研究古印度哲學和婆羅門風俗,也許都是移情作用而已;若他活過法國大革命,說不定還會寫出一部《阿星孤兒》,教化另一代人。「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保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是伏爾泰流傳至今、並為不少電郵選擇作簽名的名言;而他建構幻想中的中國的自由,也確實得到誓死貫徹。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