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獨裁者的網絡惡夢 林沛理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1-4-8 07:30 AM 編輯
3 {" y8 K/ m' ?+ W' G% \5 P/ R, l/ r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7 q/ u' }2 G0 ?/ R8 a( N) ^0 @* N
獨裁者的網絡惡夢 林沛理- d* B  i1 {# {1 P4 L
普通人在社交網站上,不知不覺地凝聚成枕戈待旦的政治力量,世界從此再無順民。
$ p7 f& p; y( y& b' V8 Stvb now,tvbnow,bttvb

2 T  d: k$ l- Z) R7 D6 @8 j8 m社交網站是否已經成為推翻獨裁和反抗暴政的犀利武器,最近成為西方知識界和外交界爭論不休的問題。有人認為,埃及的茉莉花革命成功,面書(Facebook,又譯臉書、面子書)和推特(Twitter)居功不少。它們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將人與人,以及思想與行動,更緊密地聯繫起來;不管是用來政治動員、互通消息,還是拆穿政府的謊言,皆無往而不利。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身邊的一班年輕智囊甚至認為,應該把界定得更清晰、符合更嚴格標準的所謂「互聯網自由」(Internet freedom),確立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目標。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O) s2 q! G' ^
. [9 Z! ~$ m6 C4 ?- P
也有人覺得這是一種對新科技和新發明的盲目樂觀主義。他們認為,由於面書和推特在美國人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美國的外交官和情報人員不自覺地誇大了它們在突尼斯和埃及的茉莉花革命發揮的作用,反而同樣重要的工會組織,其功能與影響力卻被大大低估。新書《網絡妄想》(The Net Delusion)的作者Evgeny Morozov更將那些對網絡通訊的解放潛力深信不疑的人,稱之為網絡烏托邦(cyber-utopianism)的信徒。他指出,包括互聯網在內的所有通訊技術可以用來行善,亦可以用來作惡,本身並無反強權和反暴政的親民本質。他強調,越來越多獨裁者懂得像監管現實社會那樣操控網絡世界,中國政府在這方面就越發熟能生巧。5.39.217.76: J: e0 ?/ O4 X/ \

2 s( j' }, v  J* U: v$ a) ?3 f4 f其實作為一種通訊技術,互聯網遠較電報、電台廣播、電視、傳真機、固網和流動電話優勝,因為它以多人對多人(many-to-many),而非一人對多人(one-to-many)的幾何結構運作。至於由互聯網衍生出來的面書和推特一類的社交網站,所使用的更是一種嶄新的聯繫技術(connecting technology),大大提升了個人與群體互動的質量,以及他們參與和影響社會事務的能力。如此大規模、跨階層,以及每日都在進行的「授權運動」(empowerment movement),必然會產生深遠的政治後果。埃及的改朝換代,就是一個好例子。5.39.217.769 h+ n- v, |' @9 K
5.39.217.76) f; ?! F* M+ s% j7 r( q4 I.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獨裁者當然會千方百計要將互聯網變成他們的管治工具,但若要比聰明,拼創意,只懂得自保和用人唯親的獨裁政府,最後又怎會敵得過集體智慧被互聯網釋放了出來的廣大人民?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Y& J0 D2 J3 K3 B8 j' \/ n6 |5 W

5 T* y3 A& ?. Q我自己絕少上社交網站,但無可否認,社交網站為用戶所提供的互動,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至為關鍵的公共空間,其重要性一如幾百年前供市民議政和決策的公眾廣場(public square)。在這個意義上,社交網站堪稱改革的使者(change agent),徹底改變了現代人參與政治的方式。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O+ k9 t4 X7 u  ^

8 N( b/ q4 u- W" x* ?* I5.39.217.76一九零八年,記者出身的美國學者本特利(A.F.Bentley)在《政府過程:社會壓力研究》(Process of Government: A Study of Social Pressures)一書中提出「政府過程」這概念。「政府過程」指以政府為核心的一系列政治活動,包括利益表達、利益整合、決策和決策的施行。本特利認為,所謂政治,說穿了,就是指利益團體的活動和操作怎樣左右,甚至主宰政府的決策和行為。故此政治必然涉及交易、遊說和利益輸送。所有政客和政黨都是利益團體發揮影響力和產生作用的工具,而只有利益團體才可以構成重要的政治勢力,市民要影響政府的政策,就別無選擇地必須參與成為這些利益團體的成員。根據本特利的分析,利益團體可分為兩大類:像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那些「組織團體」,以及那些像環保組織、志願團體和智庫的聲稱代表公眾利益或為正義發聲的「議政團體」。  Q$ W9 o, W  ?1 ~

' R0 z- w! U8 e( J! O6 C+ \可是社交網站的面世和迅即普及到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卻使沒有參與利益團體的普通市民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凝聚成一股枕戈待旦的政治力量。只需一個奮鬥的目標,或者一個政策的失誤,或者有人振臂一呼,他們就可以馬上行動起來。由於參與政治(political participation)與透過參與能夠在政治上起什麼作用(political efficacy)有密切關係,他們每一次顯示實力和突顯自己的力量,就是為了下一次的出擊作好準備。社交就是從政,世界從此再無順民,這不就是獨裁者的惡夢成真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