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災打破安全社會的迷思 林耀盛
9 k/ [: C7 J( htvb now,tvbnow,bttv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0 j0 E6 b9 O0 D: E+ g: a6 f
日本強震重創後的冷靜秩序與人性價值,又帶來「日本能,我們能不能」的詰問。災難是一種沉默的變形,使我們轉向苦厄後的沉思。 回顧當代的社會變遷,十九世紀是「進步的論述」,也是現代性擴展的年代。及至二十世紀中葉,我們見證進步理念的衰微,伴隨而來的是「危機的論述」。而從二十世紀尾端開始,我們經驗到「創傷的論述」。創傷語彙不再設限於醫療院所,而是穿透於日常生活裡。
7 _7 @- h# o r8 ]- k公仔箱論壇5 b8 Y7 p% c$ n8 U
無論是戰爭、天災或人我信任的瓦解,標記創傷的符號,動搖人類存有的基本信念。導致受苦的因由往往也不是創傷自身,而是來自社會系統曾經給人們可以提供安全保證與可預測性的想像;災難事件的發生,提醒了人們原來所謂安全性的社會,竟是這般地脆弱。tvb now,tvbnow,bttvb, N2 M) V5 C; [5 j* u# U. r( n
公仔箱論壇( e3 q* ]2 [; p
風險世界的來臨,使得南方/北方、第一世界/第三世界的分野失效,我們走近真實世界之中,體會到其他國家的人民過的是遍地哀鴻、水深火熱的生活,而非僅是旁觀他人的痛苦。一般而言,創傷概念的形成,包含兩個知識系譜,一個是屬於醫療論述的範疇,將創傷視為全球化的病理現象;另一個屬於社會文化的脈絡,創傷是一種在地性的反應歷程。不過,影像政治的遠端災難景觀模式,往往使我們以為災害還很遙遠;此次日本海嘯與核電廠輻射外洩的警訊,再次震撼了如此的距離想像。
- W% S# F) {8 T1 r# [tvb now,tvbnow,bttvb近來論者提出「創傷檔案夾」的概念,說明創傷的受苦性轉化和人道主義市場的關係。創傷檔案夾是指透過創傷科技化的過程,將創傷賦予專業語言描述的過程,例如從法律、醫學、精神醫療、人權、女性主義、心理學等範疇,將受害者創傷商品化。於是,我們往往透過影像、照片、醫療記錄、宣傳品或其他媒介,接觸、理解受苦者創傷故事的身世。
7 h& Q5 I, T. ?* X5 G- ^6 U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N) u5 A6 Z, r6 Y
然而,如此創傷科技化的體現,也是一種視聽文化的機制。影像政治的過度真實虛擬性,不但宣告「社會」的「終結」,也暗含著心理經驗「樣版」的「誕生」。個體的獨特反應,集體化約到同質性的統合反應類別,這不但是廉價的概念,甚至是建造公共哀悼的樣版而已。此次日本災難報導的素養,打開如此檔案夾,讓我們聽聞到更多尚未完成的苦難文本等待發聲。
3 G) h6 @7 W* f5.39.217.76
1 O7 \- q& v2 w. ~# `) P: t# Ntvb now,tvbnow,bttvb社會學家貝克指出,當代社會產生著過量的風險,一方面,有很多危險和破壞今日已經發生了。另一方面,風險實際對社會的刺激,在於未來預期的風險。無法預料、無從計算的後果,成為歷史和社會的主宰力量。在進步文明中對大自然保持謙卑的基進反省,是我們居安思危終生學習的課題。
) r* V2 [8 B. K3 [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 s4 L q: A; V3 n1 K% @
(作者為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