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採訪災難 到底為了什麼?


* ?: ?( ~! m3 J接到一個記者的私信,説到這樣一件事情。接到上司的採訪工作安排,聯絡新西蘭地震中被困中國學生的家人。對方接到電話,明確地表示,自己不想接受採訪,並且提醒記者,不要老打電話,因為他正在等待中國駐新西蘭使館打來的電話,等待親人的最新消息。' d- B" S* S1 N% K7 n
記者當然理解家人的心情,但上司卻不這樣想,對於上司來説,最迫切的是能夠獲得對這位家人的採訪機會,讓自己的報道和版面顯得豐富,或者在他眼中,更加有人情味,於是要求記者要拿出“磨”的精神,甚至是“忽悠”,務必要説服家人來做這個訪問。
4 v1 ~& W6 `! m0 Htvb now,tvbnow,bttvb年輕的同行覺得很無助,因為她清楚地明白,自己不想再去打擾對方,可擺在面前的現實又讓她很難選擇,因為對抗上司的結果,很可能被視為不夠進取,意味著不再能獲得好的工作安排。
% Q3 N: Y  V9 F7 |)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這樣的困惑,這樣的衝突,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如果我們回想一下,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在如何報道災難事件的同時,顧及災民或者受害者家人感受的問題,曾經有過一些討論,不多,很零碎,但是至少已經開始。這是因為到第一線採訪的記者人數多了,不像以往只有幾家媒體,加上網絡傳播的延伸,使得越來越多人關注到記者在前線的採訪手法。所有的討論其實就是集中在這樣的問題上:採訪到底是為了什麼?
, g1 {2 i/ U5 }. P& O, q$ H5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採訪這些突發災難事件,為的是讓外界能夠了解到災難的狀況、災民所受到的影響,這樣可以讓外界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幫助。採訪災民也好,受難者家人也好,是希望透過她們的描述,讓遠離現場的人,能夠有更加深切的感受。但是所有的這些訪問,除非對方是官員,或者是為了揭露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不然的話,都需要獲得被訪者的同意。tvb now,tvbnow,bttvb5 ]& G5 @8 V! q& g# z
這樣的討論,最近在香港會有不少,特別是在菲律賓人質事件的報道中,是不是一定要想盡辦法採訪到受害者家人,在媒體人當中有不少的討論。因為在後方上司的壓力下,有的記者選擇尊重家人的意願,有的則選擇聽從上司的安排——不過,這樣的訪問播出之後,遭到了不少的批評,也有媒體人在網絡上發起“向上司説不”的行動,因為如果説,關係到公眾知情權才稱得上是新聞的話,那些受害者家人的眼淚和悲傷,對於媒體來説,只是提升收視率的手段,對於有的受眾來説,只是一種挂著所謂同情心招牌的消遣。5.39.217.76! G  h; b0 C6 X" s* H
做還是不做,除了媒體中有決定權的那些上司,其實受眾也能夠施壓一定的影響,讓媒體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展現人文情懷。因為如果一個社會中的大部分人,總是希望看到這些災難中受害者的眼淚和悲傷,以為這是展示自己同情心和愛心的良機,媒體就會毫不猶豫地迎合這種需求。$ s1 n  K7 ~. y6 @: E' }
遭受了災難,有的人可以通過其他人的聆聽,來分擔心中的苦痛;而有的人,不願再提及傷痛,因為一次次的提起,都是一次次的揭開傷疤。正因為這樣,他們對於媒體,對於關心他們的別人,會有不同的態度和期待。作為公眾,作為媒體,如果分不清楚這些,常常會帶著好意傷害其中的一些人。
7 C" r3 C, l2 f3 P& Y( j而這種傷害,相信沒有人希望發生,除非真的把災難看成媒體的機會,或者讓自己遠離災難,將其當成一部大片來看。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D: t2 P; s2 l7 [* o" ?7 B8 z
tvb now,tvbnow,bttvb; \( y- ]$ O$ V' B/ ?/ p$ N

# F( O6 o# ]+ |: S( D3 ytvb now,tvbnow,bttvb中國青年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