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0-9-13 11:42 PM 編輯
* V) V+ E+ Z! W: C+ Y: Y0 n/ q, qtvb now,tvbnow,bttvb
: o6 k% ~% v: g: P- b比魯迅撤退更大的教育疑問 李照興5.39.217.763 N5 q' |5 V) k2 \+ \ S9 S
# j' Y3 n$ {" A$ [" ?
在中國高中新學季語文課的教材書單中,出現了大規模的變臉。部分過往被認為經典的新文學時代或解放初年的文章沒有了,當中入選較多的作家如魯迅,今年被選作教材的作品減少了,引發一陣討論,有人稱為「教材大換血」,衝魯迅而來的,則有喻為「魯迅大撤退」。國內人民教育出版社給到關於這「魯迅大撤退」爭議的回答﹕「適當壓縮魯迅的作品,並非要拋棄魯迅,而是爭取選錄更多優秀的作家作品,豐富中學生的閱讀範圍」──以多元選擇,重新分配作理由,你很難說他們錯。甚至乎,坊間評論把焦點集中到幾位知名作家身上,也有點捉錯用神。無疑,這切入點較能引起公眾關注,不過卻喧賓奪主掩蓋了底層更核心的教學選書問題。
8 E* ?. a% A# x$ `% @
( H; H1 S. `- I只要再翻一下這書本改選事件的細節,就會發現這次教科書作品大改選,更值得疑惑的,倒不是所謂的魯迅出局(其實多數只是由本來的五篇減為三篇,並且不是全國奉行),而是為什麼在現代當代及外國作品類共54篇文章中,今次新換進去的文章多達35篇,即佔去該類別近65%的比重?如何看來,也算是極大的改動。究竟意味是真正步入多元化文學教育的年代,還是另一種教學政治任務的開始?
( N- f; X8 _2 s" Y* X! Stvb now,tvbnow,bttvb
* R7 v! {6 E% Q3 M6 h新教學政治任務上場?) E1 S/ N" q" q$ t, G) ^1 p* K
教科書換內容其實很正常,在一個較透明的社會,通常都因應時代需要漸進式進行,但在中國,包含了政治思想教育任務的教科書內文選擇,本質已充滿政治性。當然,今次動作太大兼換下的《阿Q正傳》《背影》等名作太深入民心,是把事情鬧大的源由。被裁減的作品如《孔雀東南飛》、《藥》、《阿Q正傳》、《紀
$ y- @% j5 s5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念劉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壯士》、《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朱德的扁擔》等,反對刪除者說都是帶成長記憶的好文章。而新加進的如《雪山飛狐》、海子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賈平凹的《我不是個好兒子》和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則說成是更為當代更多元化的聲音。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1 n' b( x: Y1 p% q0 X
+ }% Z8 `8 r3 }- K6 u9 P# Mtvb now,tvbnow,bttvb批評聲音中,大多數把魯迅的問題放大,卻看不到更深層的本質問題。那就是多年來,人民教育出版社即人教版的權威性與壟斷地位,決定全國上下大部分年輕學生讀哪作品不讀哪作品的重要性,並不在公眾的討論議程。雖說現在中國教科書也開始了各省份自行訂定的地方版本及個別出版社選文的輕微鬆動,不過人教版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0 A" Q* l2 v! F4 E q1 {8 c
還是以絕對的廣泛性起最重要的影響力,使別的小出版商都以此作標準選文。它所代表的是一個如何自小培育年輕人「正確」思想視野的深層次把關角色,選哪一位作家,不過是表面問題。- p* r7 `* u& O( b( b1 L+ `7 S
: F( ]9 h/ w6 i! O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新中國統一中學學習教材,每過幾年都有改版,基於不用詳細複述的政治原因,早年更為傾向左翼進步作品及側重左派作家,在他們的邏輯中可說理所當然。直至去年,其實魯迅作品也進一步在減少了。到今年,是從過往的大約五本減至剩下主要為《為了忘卻的紀念》、《紀念劉和珍君》、《祝福》三本(人教版的建議
6 q r+ a3 y- A2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跟地區的不一樣,有些地區仍保留有《紀念劉和珍君》,而沒保留較具爭議的《阿Q正傳》)。. P! i+ K* ^* \* d' H# {
# b' v" l2 H5 f/ h0 f魯迅撤退有兩種解讀﹕一是說明重政治輕文學的取向稍為修改,事實上,魯迅不是過時,他只是已成了一個必讀的符號,在中國的教育處境而言,過往更是擔當了很大的政治任務──同時也令其他具分量作家如林語堂和梁實秋的作品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壓制。如今減少其作品,可說成如出版社所言的多元化。tvb now,tvbnow,bttvb% e" Q7 `- k; \1 K9 K' m
' ^( N4 y$ a. r# e5.39.217.76魯迅的批判對和諧社會有害5.39.217.76 p l" F4 H* b0 S
但另一種解讀不這麼認為。說成是魯迅所強調的批判性,在當前社會狀下已不再被鼓勵,他筆下那阿Q的中國人形象亦已然過時。魯迅曾入選的作品,看來每一篇都包含過多的批判性與鼓動性,無益現今的和諧社會。5.39.217.761 w6 K, r9 f% W8 ^9 x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O }) t& \- ?# R
也就是說,對保守派而言,今天的魯迅已沒法子被恰切應用到思想教育之上,過去是通過魯迅來強化階級批判或反權威,指出中國人必須爭氣向上的決心。但今天卻是新權威當道,像魯迅般挑戰權威的思想教育,顯然不是政策想要的東西。文學不能再為黨服務,魯迅也就不需要太多了。何止不能服務,魯迅的批判對當前
9 T/ W3 O( [5 S. M: M; S. J公仔箱論壇和諧社會簡直有害。
, {7 l6 q4 i2 ?) G u8 q, o&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B3 }4 g: P; Q3 U* g) g
以前一窮二白,社會資訊少,你喜歡如何教都可以(受國內教育的朋友紛紛告訴我他們當年的魯迅,被說成是個共產革命分子多於以文章為民族請命的作家)。但今天,學校教育已不能作終極權威或唯一解讀源頭,學校的一元化教法,把魯迅據為己有成為一代宗師只是一方說法,如果能再看多兩眼別的角度,就知道以往學校的那套對魯迅的詮釋大有問題。如果學生進而查根問底,到最終,發現魯迅的關注,逃不開人在社會的自由與獨立精神,試問,又怎能跟現實政治與社會實 接軌?5.39.217.76: h6 K1 @; {4 J
5.39.217.769 J: Q# Q6 V6 d' f
如果正面地想,理論來說,魯迅作品的減少,確實能做到成就更多別的作品的可能。例如新加進去的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那荒誕的敘事及現代場景就更能反映當世的生活狀。那寫作手法亦是告別現實主義的風格化洗禮。講年輕人離家踏上旅途,坐上離奇的汽車,碰到各式人物與不邏輯的境遇。這寫於八十年代
# I3 k+ o8 B( D; v( }5.39.217.76的作品,更切合當世的意味。未必一定要留戀五四至新文學的大師也是有理由。5.39.217.766 K# R* b' a p) o* j9 V3 c9 F
公仔箱論壇6 f; `! f, e' E: B; z+ y
只求說理教化 文學價值蕩然無存
% _) e+ i' C2 j6 _0 O$ F6 r在眾多被裁減的名單中,最不值的當數朱自清,那可不因政治,如果真以文中他父親「違反交通規則跨越路軌」為由而撤下《背影》,根據這邏輯,那麼很多偉大小說都不用讀了。就如卡夫卡的《蛻變》(人變成大蟲不合生物學原則)、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一個城市不可能從一杯茶中冒升,不合物理邏輯)。
! ?& [" Q+ E. \) k公仔箱論壇9 Z* g/ I# _7 L) f! w
這是更令擔心的一項撤文理由。如果語文教學是為培養思考與創念的基本功,在不鼓勵創意只要求統一總體思想的教育歷史中,中國學生身受其害的苦惱已做成惡果。文學如果只求說理,只講意識形態教化,或是只重視內容角色行為是否犯法,那文學價值便蕩然無存。我聽過多少國內年輕人提到自己成長經歷中,學校作5.39.217.767 J: e1 T" y, h+ g2 g2 r
文課如何扼殺創意的事。他們說寫一個遊記,結局連帶點悲傷的心情都不許,山村中碰到半個生活悲慘的孩子也不行。創作應該是光明的,而非黑暗的。老師教導說。於是,個個都懷開心的心情離開探訪過的村落。
3 i! a; R. |+ {. A' u) U3 Q0 x1 K$ Q" E3 W2 \( g$ l
在這重重規條下,似乎只會出現兩種極端,一是徹底的反叛者,二是更忠貞的信徒。根據這邏輯,文學亦只能有對與不對,守法與不守法。那也許是文學的末日。為了更好達成「要麼不看,要看就看守法光明的作品(否則後果自負)」這任務,那《背影》其實是最不應撤下的,反而要加倍精讀,配一本補充的教材叫《安娜.卡列蓮娜》──看,不守路軌規則(和讀書規則)的人,就會輾死火車輪下。tvb now,tvbnow,bttvb, q2 Q$ c1 D" {. `$ @: D% A, j! q, @
|